為你導覽藝術、也撫慰情緒的暖心美術館
藉由畫作,找尋自我、審視社會、理解關係、擦拭眼淚
〈韓國振興院出版補助獎勵作品〉
藝術,永遠比想像中跟你我更接近,
可以從中窺見真實的人生剪影,以及幽微的內在心情。
在畫裡,我們發現自己與世界的「不約而同」,並相知共感,
也認識了彼此之間的「不盡相同」,而理解接納,
在感觸、會心與釋然後,朝心中嚮往的幸福更靠近。
畫家的自畫像和現代人的自拍,都投射出對於「愛自己、認識自己」的渴望;
印象派畫家互相扶持、切磋的篤實情誼,展現了友情的美好真諦;
透過光的魔法,凝結住日常的恬靜,維梅爾的畫是身心忙亂時最好的鎮定劑;
畫家筆下的憂鬱小丑,映照著我們有時得戴上面具、強顏歡笑的現實處境;
卡蜜兒以雕塑刻畫自己濃烈而痛苦的戀情,讓人在悵然中省思相愛與分手的課題……
畫家們描繪時代的實相與縮影、勾勒當下的美麗與哀愁,
無論是怦然或心碎、憂傷或愉悅,人性的欲望、矛盾和無奈……
都可以從古今流傳的一幅幅畫作中找到對應的場景和情緒。
這本書就如同一把鑰匙,引領我們卸下名畫堂皇的盔甲,
直視畫家的內心、畫作的本質,展開一場「與畫同行」的心靈探索之旅。
藝術通識教育工作者李沼泳,以慧黠生動的文字和自身「與畫交流」的體驗,
將日常生活的所思所得轉化為看畫解畫的切入點,
在〈找尋自我〉、〈審視社會〉、〈理解關係〉、〈擦拭眼淚〉四個主題中,
一方面以更豐富的角度解析畫作內涵與典故,
一方面也讓我們在藝術的詮釋中領略人生課題、探究心理樣貌。
從達文西、維梅爾、梵谷、米勒,到馬諦斯、蒙德里安,
從文藝復興、印象派、寫實主義、抽象畫,到雕塑、拼貼,
作者不僅為我們導覽了藝術、也撫慰了情緒,
在感受溫柔、汲取能量後,帶著更明亮的心境在生活中重新出發。
當這場「暖心美術館」的遊歷結束之際,
希望你也能在內心運用嶄新的語言和視角,來看待藝術、觀察世界,以及定位自己。
看畫的過程,是通往內心的秘徑——
【靜謐光線凝結了時間,讓心隨之沉澱】
讓時間靜止下來的畫作——約翰尼斯.維梅爾
緩緩滲入的隱約光線、位於構圖左側的窗戶、
充滿裝飾的牆面、彷如沉浸於寂靜室內的人物……
維梅爾一以貫之的創作主題——「日常的恬靜」,
恍如透過光的魔法,凝結了時間,使觀者的心隨之沉澱。
這些畫作彷彿對著你我述說:「『緩慢』的態度雖不見得全然正確,
但與其焦躁不安,不如嘗試過得更為從容吧!」
相較於拚命追逐結果,樂在其中更是我們應該想望的人生。
【遊戲,是我們最容易獲得的自由】
《冬天的樂趣》╱馬力.特恩卡特
有人揮舞著手臂跑來跑去,有人頑皮地把雪球放進朋友的鞋子……
無數享受遊戲的孩子,在特恩卡特的畫中放肆喧嘩,令人回想起暫忘的童年記憶。
特地為了遊戲空出時間,只會過度切割生活,
不如就替以往不以為意的日常活動貼上「遊戲」的標籤,
試著用另一種眼光重新看待、用想像力盡情感受,
我們將會像這些孩子一樣,體會到更多的創意與自由。
【玫瑰和野花,永遠無法成為彼此】
《原野小花》╱喬治.克勞森
原野上有個女孩,看似在祈禱的合十雙手,
定睛一瞧才發現,她正注視著一朵黃色斑點般的小巧野花。
「仔細欣賞,才能觀其美;長久凝視,才能諳其可愛。」
這樣的事物,或許正綻放於我們未曾察覺的周圍,
喬治.克勞森的畫作,如實傳達了野花之美。
玫瑰和野花,永遠無法成為彼此。
玫瑰有屬於玫瑰的魅力,野花有屬於野花的風采,
生為野花,卻終其一生羨慕玫瑰,這樣的人生該有多麼空虛?
與其感嘆自己不是玫瑰,將這份羨慕轉化為蛻變的動力,
努力認識、接受自己,才是推動自我成長的起點。
今天的我們,認真地想想吧!自己究竟是一朵什麼樣的花。
李沼泳
藝術教育工作者、藝術散文作家,熱愛遊歷於畫家的人生與作品之間。漢陽大學藝術教育碩士,現正攻讀博士,曾長期在首爾市立美術館擔任展覽解說員,目前並於繪畫溝通研究所「Big Fish ART」鑽研藝術教育課程。
「藝術教育」是透過繪畫課程、展覽解說,或在平面、電子、網路媒體等平台連載名畫故事,以多元化形式向大眾介紹繪畫作品。李沼泳自許為「藝術傳遞員」,想探索無數畫家與畫作,為人們引介帶來心靈慰藉與力量的藝術作品,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著有《繪畫即慰藉》《適合看畫的日子》《上班途中的一幅畫》《摩西奶奶,創作平凡人生的幸福》等。
部落格:bbigsso.blog.me
個人網站:post.naver.com/bbigsso
Instagram:artsoyounh
王品涵
專職翻譯,相信文字有改變世界的力量;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韓國語文學系,現居台北。
第1篇
藉由畫作認識自己:找尋自我的美術館
致不愛我的我
「你好,沼泳小姐。」
購物,為了更美好的自己
你看得到我的內心嗎?
尋找人生中的黃金比例
你的溫暖藏身處在哪裡?
從小行星上欣賞彩霞的日子
讓時間靜止下來的畫作
人生就像一幅拼貼畫
第2篇
藉由畫作省思現實,與社會接觸的美術館
看透現實的雙眼
與植物的心靈對話
戴上面具的時刻
暫把日常作遊戲
畫框,是畫作的守護者
充滿張力的夜型人生
梵谷與我的散步讚歌
第3篇
藉由畫作理解關係:愛情與友情的美術館
以友情描繪彼此
梵谷是米勒粉絲團團長
善待分手後的自己
無條件相信的母愛
跨越時空的那抹神秘微笑
曾經的戀人,一生的知己
珍惜,就是愛的最好證明
與你相遇,畫裡有了繽紛色彩
第4篇
藉由畫作擦拭眼淚:撫慰人心的美術館
為下一次的悲傷騰出空間
我們必須活動手指的理由
玫瑰與野花無法成為彼此
別人的人生「看」起來都比較精采
嶄新的世界,就藏身於日常
看見音樂,聽見繪畫
同時存在的兩個「我」
唯有靈魂食物,才能填飽內心
作者訪談 看畫的過程,是通往內心的秘徑
畫家、畫作、專有名詞索引
〈致不愛我的我〉
不要犯下悖離自然、恣意作畫的愚蠢行為。
──德國畫家 阿爾布雷希特.杜勒
隨著年紀增長,漸漸對拍照感到不自在。與其說是嫌麻煩,不如說是恐懼,再加上些許羞愧的心態。直視自己的容貌,我感到相當彆扭。數位相機普及後,市面上出現可以旋轉鏡頭以便自拍的相機,當時的我也曾對自拍樂在其中。然而,不知從何時開始,每當在某些場合見到有人把相約聚會的對方晾在一邊,只顧著頻頻自拍,我總會暗自想著:「不要再拍了,看起來就像個自戀狂。」
現代人的自拍,和過去畫家們所描繪的自畫像,存在著許多相似之處。不過,我對自拍的認知偏向負面,對自畫像則較為肯定。原因何在?或許是時間的差異性吧!不同於瞬間完成的自拍,自畫像大多需要傾注極長的時間創作,這段過程也因而成為思索自身樣貌與內在世界的契機。
【阿爾布雷希特.杜勒——以自畫像展現無畏自信】
畫家們留下了難以數計的自畫像,這些自畫像正如同當時的「自拍」。而在西洋藝術史上,最早留下獨立自畫像的畫家,則是阿爾布雷希特.杜勒(Albrecht Dürer, 1471-1528)。
雖然在杜勒之前的畫家們,也曾在畫作中的人群之間繪入自己的臉,杜勒所描繪的,卻是置身在毫無人物背景之前的自己;甚至早在一四八四年,也就是他十三歲時,就完成了一幅鉛筆素描自畫像,其細膩程度,令人難以置信竟是出自一名少年之手。
一四九八年,二十七歲的杜勒完成了《自畫像》這幅作品。在頂著一頭討喜捲髮的自畫像中,杜勒身著近似中古世紀的騎士服飾,並戴著象徵知識分子的白色手套,抬頭挺胸地凝視你我,畫中的他,在在流露成功藝術家的姿態。杜勒是首位由德國前往義大利留學,並將義大利文藝復興藝術引進北方歐洲的畫家,實力倍受肯定的他,更於一五一二年躍身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的宮廷畫家。
即使杜勒出身於被稱為「藝術邊陲地帶」的德國,內心卻始終渴望成為獲得世界認可的畫家。於是,他將窗外景色描繪成異國風景,進而令人聯想到義大利佛羅倫斯畫家達文西的名畫《蒙娜麗莎》的背景。透過這幅畫作,杜勒呈現的並非是靜坐於窄室中的自己,而是昂首立足於得以俯瞰大地的空間。
創作於一五○○年的另一幅《自畫像》,堪稱是西洋藝術史上畫家自畫像中的頂尖作品之一,畫中的杜勒,看來恍如耶穌。杜勒一心想要呈現世上最美好的人類面貌,因而重疊處理了自己與耶穌的形象,他那雙注視著前方、過於澄澈的眼眸,甚至讓人有些不好意思直視。此外,杜勒也是首位描繪全裸自畫像的畫家——不是現代,而是遠在五百年前,這樣的想法著實使人震驚。身為一位藝術家,杜勒更於一四九八年以《啟示錄》(Apocalypse)版畫圖書首次跨足出版。
杜勒在故鄉德國並不全然是實力獲得肯定的藝術家,反而更像是擅於繪畫的技術人員──「畫工」。因此,他嘗試藉由自畫像來提升自己身為畫家的地位。每次完成畫作時,他從不忘替作品留下姓名與創作年份。自一四九七年起,他便開始使用自己的姓名縮寫,在畫作上留下獨創的「A. D.」簽名。杜勒無疑是一位深愛自己的畫家,這份自愛源於對自己的尊重,進而成為萌生自信的原動力。
不知是否因為如此,每當見到杜勒的自畫像,我總不免好奇他對自身的畫家身分究竟有著多少自信。霎時間,我對此羨慕不已,只因我能從他的畫中感受到,那份比任何人都愛惜自己的心情。理直氣壯,選擇以強有力的方式將自己的面貌公諸於世,他的大無畏,始終讓我低迴深思。
【在自拍中,從最好的角度看待自己】
在藝術治療的過程中,會採用「描繪自畫像」做為恢復自信、以提升自愛情緒的方法,而原因就在於,自畫像要比任何繪畫更能坦誠地正視畫者的內心世界。近來,有些治療方式則是選擇以自拍取代自畫像,讓人們了解自己擁有什麼面貌、展露何種表情時顯得最為平靜等。仔細想想,置身於一切講求速度的這個時代,單純因為時間長短的差異而認為自畫像優於自拍的我,似乎顯得有些思想狹隘了。
或許因為如此,我開始對正面看待自拍行為的研究結果產生興趣。心理學教授潘蜜拉.洛特利奇曾表示,「自拍是給予凡夫俗子的祝福」;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心理學家安德里亞.勒塔蒙迪也指出,「自拍是年輕人用以表達自我心境的方式,並藉此分享重要經歷」,同樣賦予這項行為正面的評價。
透過自拍,我們得以感受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進而評價自己,有機會努力成為「比實際的我更好的人」。仔細思考這些緣由,不難得知自拍行為是基於愛自己的正面情緒而產生。或許,自畫像也是杜勒鍥而不捨鼓舞自己的實質證據吧?對他而言,自畫像就是自拍。
愛自己最簡單的方法,即是學會肯定「現在的我就很好」。假如覺得像杜勒一樣精心描繪自畫像有些困難,不妨試著從現在開始,拍攝自己的面貌吧。拍下幾張自拍後,挑選自己喜歡的模樣,在沒有太多餘暇的現實世界,自拍或許是最簡單的方法,讓我們有一些時間正視自己。
對我而言,自拍曾是「不愛我的我」反覆用以質問「我」的方式,現在它卻有了不同的定義。恰如透過自畫像,積極與自己拉近距離的杜勒,今後我也要透過自拍,與自己拉近距離。想探測內心的溫度時,自拍就是最佳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