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時空,和東方的《心經》精神相通,
一本影響了法國啟蒙運動,和亞當斯密、傑佛遜總統等後世無數偉大心靈的千年小書。
「這世上的事物,有些是在我們掌控之內,有些不然。」――將近兩千年前的古羅馬時代,奴隸出身的斯多噶派哲學家愛比克泰德開宗明義就這麼說。
只是,人的欲望無窮。
我們往往總想牢牢抓住那些實則無法掌握的事物――無論那是財富、名聲、美貌、健康、地位,或是愛情。於是我們有了不滿、煩惱、憤怒、哀傷;於是,我們有了痛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以及人人無可避免的生老病死之苦。
然而,愛比克泰德這位瘸腿的哲學家,從磨難的人生際遇中,看見了人如何讓心靈自由,不受遭遇束縛,讓心能在人生的驚濤駭浪中日日安適平靜的關鍵。透過這本流傳千年的奇特小書,他娓娓道來。
人內心的認知與信念,形成了眼中所見的世界。讓我們苦惱的究竟是問題本身,還是你我自以為真的想像? 愛比克泰德的思想,早已給了我們最微妙的答案。
在浪顛不安的世界裡,且為你的心定錨。
愛比克泰德(Epictetus, 55-135 AD)
古羅馬時期的斯多噶派哲學家,奴隸出身,本名無從考證。
其名在希臘文中有「買來的」之意,表明了他的身分。他幼時即被賣到羅馬為奴,他的瘸腿有一說是被主人故意打斷,亦有說法稱他自幼即是跛子。
愛比克泰德師從斯多噶學派哲人魯弗斯,解除奴隸身分回復自由後在羅馬教學,直到公元九○年被羅馬皇帝圖密善逐出羅 馬,便退居到希臘西北部,在當地講學,直至晚年。
愷易緯
台灣人,自由譯者,熱愛東方宗教思想與歐陸藝術文化。
編序
奴隸出身,成就不凡思想
關於愛比克泰德的背景,後人僅約略知道,這位瘸腿的哲人大約是在公元五十五年左右,生於當時羅馬帝國東方偏遠省分的希拉波利(Hierapolis,現今土耳其境內的棉堡)。他在年幼時就被賣至羅馬,成為奴隸。愛比克泰德甚至不是他的真實姓名,只表明了他的身分,因為此字在希臘文裡的意思是「買來的」或「得到的」。
從幼年到成年這段期間,愛比克泰德都是在羅馬權貴、同時也是羅馬皇帝尼祿的書記以巴弗提(Epaphroditos)家中擔任奴僕,但有機會獲允向當時尚未遭尼祿驅逐出境的斯多噶哲學家魯弗斯(Caius Musonius Rufus)學習。
後來,以巴弗提讓愛比克泰德回復自由之身,不再是奴隸身分的他便開始在羅馬教學,直到公元九○年時,因當時的皇帝圖密善(Domitian)擔心帝國裡的哲學家有礙其執政,便將境內哲學家驅逐出境,愛比克泰德因而轉往尼科波里斯(Nicopolis,位在現今希臘西北部),在當地講課教學,直至晚年。
門徒的紀錄,讓思想得以流傳
嚴格說來,本書並非愛比克泰德的「著作」,因為他生前並未留下任何著述。
後人之所以能夠認識愛比克泰德的精神世界,要歸功於他的學生阿里安(Arrian)將他的言行記錄了下來,集結為《論說集》(Discourses),並再從中選輯、精簡為《手冊》(Enchiridion)一書,在公元一二五年左右出版,這正是這本《為你的心定錨》一書的原典。
「Enchiridion」的字意近似於中文的「手冊」或「筆記」,由此能看出這部作品的精簡程度,而阿里安記錄所採用的文體,是當時在古羅馬帝國東方希臘化的希臘人(Hellenistic)所用的日常語言,相當貼近俗民生活,而在他的記錄下,愛比克泰德言談中的比喻或形容,也相當契合當時的生活情境,當中沒有任何深奧的理論,而是藉著再普通不過的日常實例,說明斯多噶派的智慧能如何運用於生活中,撫平那些不安和失落的情緒。
而這當中的關鍵,就在於人對事物的認知,也就是我們的「心」。
跨越時空,東西方精神的相通
盛行東方的《心經》教導,人除了自己的心,其實無法緊抓或依附任何外在的東西。通曉日本文化的作家艾力克斯・柯爾(Alex Kerr),在他的著作《尋找心經》(Finding the Heart Sutra)一書中就這麼寫道:「西方傳統中若是有一本書,在精神上與《心經》最相近,那便是集結了古哲人愛比克泰德思想的《手冊》……根據《手冊》的說法,周遭那些外在事物,以及這世上的事件,是超乎我們所能掌控的。這些事物及事件來來去去,我們無能掌控,而你我唯一能掌控的,是自己的心識。這覺悟聽來或許蒼涼,卻也能是力量的來源。」
和短短兩百餘字的《心經》一樣,《手冊》也用最精簡的文字,傳達了最關鍵的觀念。
人內心的認知與信念,形成了眼中所見的世界。
讓我們苦惱的究竟是問題本身,還是我們自以為真的想像?
愛比克泰德的思想,早已給了世人最微妙的答案。
內文試閱
01.
這世上的事物,有些是在我們的掌控之內,有些不然。我們可掌控的有:觀點、追求、慾望、厭惡等,換言之,就是我們能自主選擇的。無法掌控的則有身體、財物、聲望、指令等,也就是那些我們無法自主選擇的。
我們可掌控的東西,本質上是自由、不被束縛或未受阻礙的。但無可掌控的東西是虛的、被奴役、受拘束、受控於他人的。那麼,請記得,如果你認為那些本質上就受奴役的東西同樣是自由的,而受控於他人的東西也是你的,那麼你就會受阻。你會悲痛,你會受干擾,繼而怨天尤人。
可是,你若只專注於自己能掌控的事物,他人擁有什麼與你無關,那麼就沒有什麼能對你造成脅迫或牽制。而且,你也不會將過錯歸咎他人,行事也不會有違自己的意志。無人能傷害你,你也不會樹敵,不會因而受傷害。
以此做為目標,切記,莫讓自己受那些毫無意義的事情牽著走,哪怕僅有一絲一毫也不行。相反地,你必須徹底放棄那些不可控的。想把握住那些可掌控的,同時卻又想握有財勢,你最後終將落得兩頭空,更遑論得到幸福和自由──因為幸福和自由與否,乃取決於可控的事物。
做任何事都竭盡所能,那麼,你就能對所有困難的事說:「你不過是看似困難罷了,實則未必如此。」 接著以原則去檢驗,尤其是這一點:你遭遇到的事是否是自己可掌控的?如果那超乎掌控,那麼結果也就不取決於你,與你無關。
06.
莫為任何非你本身擁有的優點而驕傲。
一匹馬可以自豪地說「我英姿爽颯」,因為那是馬兒本身擁有的。但是,如果你驕傲地說:「我有一匹英姿爽颯的馬」,你自豪的其實不過是那匹馬的優點,而不是你的。
那麼,什麼才是你自己的?
是你對事物表現的反應。
你若是能對任何事物的本質泰然處之,那麼你便能為自己的理性自豪,因為那正是你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