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生而敏感,
當焦慮、恐懼、偏執、憤怒和自我憎恨來襲…
為何從沒人教你該怎麼辦?
★Amazon 4.7星,讀者好評★
掌握情緒維度、擺脫脆弱循環
人生本該自由又燦爛!
【佳評如潮】
「這本實用指南提供很多方法,教你面對二十一世紀生活的真正挑戰,包括如何了解我們的情緒、找到愛人和維繫愛情、在工作上獲取成功、面對失敗、建立自信和克服害羞及內疚。現在是時候摒棄老派的完美生活神話,全心全意去充分利用你現在擁有的東西。」──作家珍.嘉頓(Jane Garton),《威特羅斯週末報》(Waitrose Weekend)
「本書包含許多有用的訣竅,可以讓你盡可能免去過別人生活的風險……這是一份讓你毫無遺憾度過餘生的宣言。」──《愛爾蘭時報》(Irish Times)
「精采的著作。」──英國記者、政治評論員阿耶莎.哈薩瑞卡(Ayesha Hazarika),《廣播時報》(Times Radio)
「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主題。」──英國電視節目主持人喬安.古德(Jo Good),「BBC倫敦」(BBC London)
★ 讀了那麼多書,為何生活仍彷彿悲劇的遺傳?
隨著社會發展與進步,人們的平均學習資歷變得越來越長。在人生中,大部分人有將近二十年的時間,都在名為「學校」的體制裡亦步亦趨地學習,那些前輩們希望我們學會的事情。
照理說,如此精心設計、豐富的學習經驗,應能帶來許多助益,讓我們對未來做足準備,生活更美好。但顯而易見的是,現代人在許多方面依然表現與前人無異——「充滿悲劇與災難」。
總是學不會?!人間悲劇反覆重演——
‧不敢「追求自我」,被鉗固於他人期望之中的職業/生涯選擇
‧「情緒維度」掌控不佳,焦慮、憂鬱、憤怒演變成自我破壞
‧無法「維繫與修復感情」,婚內暴力、情緒勒索……層出不窮
‧深陷「有毒關係」卻不斷遷就
,沒有斷捨離的覺察與勇氣
★ 自我、情感、天賦——那些學校忘了教,卻攸關此生的要事!
你是否已經開始感到疑惑——明明「教育」是為了讓我們「站在巨人肩膀上」,更輕鬆、順利地面對未來與生活。然而,現在我們所能看到的人生百態,卻更像「人生學校」創辦人、英國知名作家艾倫.狄波頓,所提出的深刻疑問:「在面對人生那些重要問題時,為什麼我們明明經歷了二十多年的教育,卻仍宛如無知的新生兒?」
我們隱蔽自我天賦與創意、生活壓抑且怨恨、情緒失控、感情應對不成熟、不幸福也不快樂……為什麼當遭逢這些人類社會上已深具歷史的問題時,學校未曾想過要教育我們如何去思考、面對和處置,而讓我們所有人得從「已知用火」的狀態,一次一次地重複犯錯,獨自在黑暗中摸索?
- 掌握情緒維度、擺脫脆弱循環,「艾倫.狄波頓」人生學校開課中!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並補強人生所需的情緒/哲學課程,英國最具特色的才子作家、哲學家、製作人「艾倫.狄波頓」創立了「人生學校」,致力於教授一系列人生、情感課程。
這本書,便是人生學校為了讓我們終能過上充實、幸福的生活,而特地集結的21堂最重要的人生必需課題。從個人情緒到相處、從愛情到夢想志業、從童年創傷到成年孤單,在本書中皆會以直接且人性化的方式給予適當建議。若想學會掌握自身情緒維度、擺脫情感的脆弱循環,並能更自信、更自由過上想要的生活,這些學校忘記教我們的課程必不可少。
當你開始閱讀這本書,就是被邀請開始過更善良、更豐富、更真實的生活,藉由本書,你能完善那些早已經開始但仍亟需完成的情感教育,找回你人生本該擁有的自由與燦爛!。
不必多磨難,人生課程重點搶先看——
【別再尋求允許】 慣性尋求允許讓人「自我否定與懷疑」,如何從中解套?
【修復愛情】 成熟感情不是壞了就丟,修復關係需要的四大技能,你會嗎?
【好的自私能量】 在回應自己內在的需求前,我們不可能對誰都好。你,懂「拒絕」嗎?
【適時放棄他人】 「壞關係」只是互相傷害與內耗,你是否還在幫找藉口「不放手」?
【活得輕鬆愉快】 人生波浪永遠起伏,而你其實根本沒有非完成不可的任務。在這些苦難中,為何還有人笑得出來?
【本書特色】
★ Amazon4.7星,讀者受益大好評!
★ 英國最具特色的才子作家「艾倫.狄波頓」,獻給全球讀者的人生幸福哲學。
★ 面對二十一世紀生活必備技能,一本了解情緒、維繫關係、職場成就、面對失敗、建立自信和克服害羞及內疚的智慧之書。
【金句搶先看】
○ 我們需要外在順從,內在具有辨別力。
○ 掌握自己的情緒維度遠比在最好的學校裡學到的東西還重要。
○ 多數人對於憎恨自己都很有一套。如果我們以對待自己的方式對待陌生人,可能會因為殘忍而被逮捕。
○ 我們的教育體系明智地教導我們不要太快對自己感到太滿意,並且要評估自己的缺點。
○ 我們可以這樣總結童年的重要性:我們能過上充實的成年生活的機會,很大程度取決於我們對自己童年本質的了解及參與。
○ 每個人都是一團亂。
○ 我們需要重新學習「自我慈悲」的價值,定期仔細思考一些可以糾正最糟糕的自責的想法。
○ 憎恨自己很容易。學會讓自己休息一下是真正、罕見、正確的成年人成就。
○ 一個更友善的世界不會是一個更有禮貌的世界,而是一個對絕望的存在、對我們羞恥的敏感性,以及對我們存在權利的任何跡象(無論多少)的渴望都更加活躍的世界。
「這本充分思考且精心編寫的書,探索我們童年時代或許未曾被教導的現實生活課題。有鑑於它所拋出的內容,我發現退一步思考對自己真正重要的事其實很有幫助,而且可能有助於清楚地處理事情。」──NetGalley 網站,讀者評論
「簡短精要且令人振奮──這是對『人生學校』的最好介紹……對於我們生命中太晚學習的課題,這本書有可靠且吸引人的論述。」──NetGalley網站,讀者評論
「充滿智慧的精采小書,對離開學校超過十年的我肯定很有幫助。希望能將其中一些智慧應用到我剩餘的生命裡。絕對是我會贈送給所有親近友人並不斷推薦的一本書。」──Goodreads網站,讀者評論
「我完全同意作者對學習情感和專業技能的重要性之觀點。」──NetGalley網站,讀者評論
「關於最簡單但卻常被遺忘的生活價值觀的精采指南。」──NetGalley網站,讀者評論
大人學共同創辦人|張國洋
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共同創辦人暨內容長|楊士範
《人生路引》作者、醫師|楊斯棓
暢銷作家|歐陽立中
專業推薦(依首字筆畫排列)
人生學校(The School of Life)
「人生學校」是個全球性組織,目標是助人過上更充實的生活。希望透過出品書籍、禮品和文具系列,激發更具思考力的天性,並且幫助每個人獲得滿足感。「人生學校」是探索自我、人際關係、工作、社交、尋求平靜、以及透過文字、社群和對話欣賞文化的資源。你可以在網路上和遍布全球的分支機構找到其課程、活動和一對一的療程。
「人生學校」是個快速發展的全球性品牌,YouTube頻道擁有超過六百萬訂閱人數、臉書追蹤人數超過三十五萬一千人、IG追蹤人數超過二十一萬八千人,推特的追蹤人數則超過十六萬三千人。
「人生學校出版社」在系列編輯、知名作家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的指導下,匯集「人生學校」創意團隊的想法和理念,出版的書籍一貫傳達著條理清晰、精心策劃的宗旨:沉著、可靠、明智。
許景理
東吳大學德國文化學系畢,曾任職出版業多年,現為自由文字工作者。
譯有《對症抗敏 自療解方全書》、《麵包大師的學徒》;另合譯有《失智可以預防,更可以治癒》、《無條件基本收入》、《蔬食風味聖經》。
前言:那些生活核心課題,學校為何忘了教?
Lesson 1人生要成功,不能只當乖乖牌
Lesson 2甩開慣性「否定」,你能自己做決定
Lesson 3 世界不繞你轉,不必擔心他人怎麼看
Lesson 4 別人未必懂得多,給自己的想法更多尊重
Lesson 5 為何你會這樣愛?童年有答案
Lesson 6 不必完美堅強,你生而值得被愛
Lesson 7 交友無須設限,其實我們都很像
Lesson 8 人生而敏感,所以要善良以待
Lesson 9 關係難免有裂痕,「修復愛情」的四大技能
Lesson 10 掌握情緒維度,八要點讓你不失控
Lesson 11 分辨內心角色,傾聽成熟智慧的引導
Lesson 12 如何溝通與反應?情緒成熟的三大指標
Lesson 13 照顧內在需求,發掘潛藏「自私能量」
Lesson 14 「放棄」錯的人,別過度容忍而自傷
Lesson 15 解開浪漫誤會,在愛中善待自己
Lesson 16 重拾安全感,擺脫戀愛的脆弱循環
Lesson 17 未來道路無限寬,「B計畫」也不壞
Lesson 18 人生長度,取決於生活的充實度
Lesson 19 學會自由,對他人期望說「不」
Lesson 20 焦慮難止息?「達成謬誤」在作祟
Lesson 21 點綴以幽默,在悲慘世界過活
版權聲明
【前言】
前言:那些生活核心課題,學校為何忘了教?
現代社會對於教育特別嚴肅以待,在人類歷史上從未對下一代的心智發展投入如此多的資源及心力,所有先進國家的孩子到了二十歲左右,都還專注於課業學習上。
在注重教育的家庭中,學校作業的地位神聖不可侵犯。由老師與教育工作者、大學與教育官僚組成的團隊,透過學校機器批量生產來輸出年輕學子。政客們在各個方面相互比拚,以證明自己對教育事業的熱愛。政府制定的大型考試主張有權決定我們的人生,讓我們就算過了幾十年,還是會害怕這些考試。有極少數悲慘但有說服力的例子告訴我們,如果成績不好,根本就沒有活下去的必要。
儘管如此,當一個有思想的青壯年或中年人在面臨某些危機時,很難不以困惑的目光回顧學校生涯,並且想知道為什麼在所有課業、教條規範和嚴格的管束之下,竟有那麼多事被默默忽略了?
我們坐在教室裡的時光,怎麼會遺漏掉某些對中年溫飽很重要的基本概念?為什麼我們用這麼多時間來研究微積分、冰川上層所受的侵蝕、一四○○年代歐洲勃根地(Burgundian)地區的政治、艾蜜莉.狄金生(Emily Dickinson)的詩和三角函數,卻沒什麼時間來解答讓成年人生活變得如此棘手的一系列難題?
簡而言之—為什麼從未有人告訴我們這些事?
現在很少有人探討這種想法。討論的重點主要都放在如何教育孩子最好,而非他們應該接受什麼教育;學校教育設計的出發點,不是解決成人生活會遇到的實際難題;每週功課表的課程主題,絕不能討論真的會造成生命磨難的事情,否則我們會從老師那裡聽到更多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困境、工作上的傷心事、緊張的家庭關係和恐怖死因……。
任何來到地球的外星人對於人類行為都會感到訝異,因為我們居然歡樂地以為對成年的主要要求,是擁有一套技能;而不承認其實最會讓我們一無所獲的,並不是無法掌握數學矩陣代數或法文文法的過去完成式,而是無法掌握自己生活中的情緒維度,即——對自己的理解;與愛人、孩子和同事打交道的能力;自信的程度;冷靜自持的掌控力;自憐。
掌握自己的情緒維度遠比在最好的學校裡學到的東西還重要,如果無法掌握,自己最想達成的願望絕對會一再落空。
當我們重新思考應該學習什麼的時候,通常會覺得時機太晚且希望太過渺茫。人們通常會謙和地假設絕不可能教會自己那種一但缺乏就得付出沉重代價的情感技能,也不可能去教任何人愛或智慧、滿足或善良。
這種抗拒會讓人類付出巨大的代價,代表每個新世代都必須再度解決理論上前人已經處理過的課題。每個在深夜哭泣的年輕人,都不得不再次面對理論上已經眾所周知的問題,例如:失戀、找工作,或處理與善意父母間的受損關係。我們正在強迫自己重新發明輪胎和發現火。
在學校裡,把學習重心放在各地冰川和各種運動定律,成為對仁義道德和家庭和諧法則一無所知的藉口;學習近代歐洲法庭上的糾葛,更讓我們忽視了花時間認識自己的憤怒或絕望史的需求。
本書原文出版社「The School of Life」(人生學校)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創立的。它的名字及實際作為都在提醒我們——學校要教的遠不止目前的課程內容,而必須要再包含一切會破壞成年生活的事情。
本書書名《那些學校忘記教你的事》強調「忘記」並非巧合,這個詞讓人注意到,我們實際上是任由現行教育將人生的重要課題排除在外。
這種情形更容易被認為是湊巧,只是一時疏忽和偶發事件。但又沒有夠好的理由或吸引人的理由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必須要這麼久才發現學習這些課題可能會帶來改變,而且在有出色啟蒙說明和理論的前提下,我們也沒必要在黑暗中跌跌撞撞、自行摸索。
有些我們必須忍受的痛苦是不可避免的,然而「人生學校」的論述前提是——如果做了正確的功課,我們能避免的麻煩會比自己想要避開的還多更多。
【摘文】
甩開慣性「否定」,你能自己做決定
在我們誕生之初,沒有什麼比「需要他人同意才能去做某件事」這個想法更令我們感到奇怪的了。我們只是試圖馬上做想做的任何事—當地毯看起來好玩,我們就去舔一下;當貓惹怒我們,就大力拉牠尾巴;當對插頭感到好奇,就把手指伸進去;當想知道東西落地是什麼聲音時,就推它一下。
我們試圖馬上獲得一切,否則就尖叫。
不過很快地,我們就會收到許多相反的訊息。不能只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拿東西之前都要先詢問一下、你想要的東西可能是別人的、你必須得到對方的許可、很多你想要的東西可能傷害到他人。你需要少動手,多思考。
事實上,很多你想得到的,可能都只是個糟糕的念想。我們會被回以縱容的微笑,搭配聽過數萬次的這類話語:「不可以,那是別人的。」「不可以,我們不在這裡做這件事。」「不可以,這樣很不好……。」
不幸的是,最令人興奮的新點子似乎都在不斷挑戰既存規則。
很顯然地,你不可以把收音機綁在倉鼠的身上、不可以只吃蛋糕當作午餐、不可以把兄弟埋在沙子裡,更不可以在別人腦袋鑽個洞來聽他們的想法。
不只如此,我們還學到一些有關時間安排的要事——功課做完再說、明年、等你成年之後……似乎沒有不需要無限長時間等待的情況。
因此,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會有很多背景想法,如:我們被允許做什麼、我們渴望的是什麼狀況,以及善良和好意可能展現在什麼地方。我們知道自己得要經常與父母聯繫,確保已經獲得他們的同意,才能騎腳踏車去商店;我們更換學校科系前,需要先問過父母意見;我們在課堂上開口之前,需要先舉手;就連去看醫師也要先獲得教授許可。在大學裡,我們的論文題目需要獲得批准;工作時,也要跟人資部門確認下午是否可以請假赴約。
就算在私人生活中,也充斥著禁令。我們不能就這樣結束關係,尤其是當已經有假期計畫時。現在我們生活在某個國家,搬到另一個國家去會顯得很奇怪,而且也很花錢。儘管對某事不是很滿意,但就看我們誰會蠢到去改變。
我們不再是那個把好玩的東西都塞進嘴裡的嬰兒,現在的我們會環顧四周,猜想:「這樣可以嗎?」而通常我們不會再多想,就自己先假設可能不行,即使沒有收到禁令,也會抑制自己的衝動。我們將經歷過的數百萬次否定都內化了。
當個好的成年人,等同於要對自己的需求發起戰爭。我們非常善於保有耐心,但也對自己的慾望產生內疚感。我們知道自己的需求可能對他人造成很大的傷害。我們尋求老師、老闆、政府、或許還有上帝的許可。我們猜想大多數已經具有定義的東西、什麼是合情合理的;如果某件事現在還沒發生,那一定有個很好的理由來說明為什麼未來也不該發生。就算心裡有個目標,我們也總是小心翼翼、避免急躁,要自己等個一、兩年再說,而不是冒險輕率行動。
這種態度在某些方面來說很有幫助,我們會知道如何將自己從一些更會產生反效果的慾望中拯救出來。諷刺的是,其實當我們年紀越大,需求也就越不容易變得愚蠢、虛榮、討厭或沒耐心,而最後,就成了齣靜默的悲劇。
我們可能很想要一些非常有意思、對自己十分重要的東西。然而,當我們在商場很想喝掉整個巧克力噴泉時,我們會以同樣嚴肅、激烈和嘲弄的態度來討伐自己,就像多年前我們被養成的那樣。
正因為我們的需求變得更加正當,但我們反對它們的論點仍會隨著幼兒時期的懲罰力量被挑起。所以我們可能會想創業、想分手、想換個城市、想過另一種生活方式、想讓家裡擺設大不相同或重新安排假日活動,但實際上卻根本沒有動手去改變。
我們可能需要很久才能明白,適合約束自身慾望的規則,可能與我們從小就相信的看起來非常不同。
❶我們想要的東西未必很蠢
我們的需求不一定是愚蠢的。我們可以有非常遠大但合理的夢想。
❷我們想要的東西未必有主人
我們只能伸手去拿,獎品可能就屬於勇於上前領取的人。這可能歸結於想像它或許是我們的勇氣。
❸只是沒有做,不代表不應該做
某些想法沒落實的原因不一定是因為不合理,而是因為人類行為總是強烈缺乏原創性。我們畢竟是遵循傳統的生物。不存在不代表不可以或不應該,只是每個人都還在等待許可。
❹或許等得更久也沒受到更好的對待
我們的時間有限。我們的需求不會因為被推遲就奇蹟似地變更好,立刻就想要可能更合情合理—決定我們可以在二十四歲時寫一本書、十七歲時創業,或在五十二歲時結束一段關係。生命不是永恆不止,在日落前,我們可以試著去做立刻想做的事。
簡而言之,我們需要一種全新的慾望哲學。我們得傳達一個非常令人驚訝的訊息,給自己內在那個仍然嚴格地監控著衝動自我的明理的十一歲孩子——
需要尋求允許的時間已經結束。
宗教和政治的某個特徵和學校教育及個人心理學一樣,就是我們認命的心理結構。在人類大部分的歷史中,人們慣於相信必須透過犧牲、特殊儀式和祈求來獲得統治宇宙的高階神祉和力量之允許。
羅馬神話告訴我們,公民一開始是如何無法決定要在哪裡建城,而且在收到眾神的旨意前,不願意開始建造。眾神的旨意最終以十二隻鳥飛過帕拉蒂尼山(Palatine Hill)的形式傳達到來。在計畫確實獲得神祉允許後,這些未來的羅馬人最終在許多代之後,獲得對已知世界的控制權,而這正意味著,如果他們未獲得眾神許可就先行作業,這座城市將永遠不會繁榮。
我們可能會假設自己不認同上述這種被威嚇且未開化的世界觀,但我們潛在的態度以基本方式表明了我們的認同。我們儘管不是很清楚自己是在問誰,也說不太出獲得許可的樣子,但腦中仍會有一個過時的部分,還在等待許多非常重視的計畫獲得認可。
我們想從一些有說服力但無法言說的來源知道,如果採取行動,我們也還是好人,不會被懲罰,我們的行動是得到允許的,不會害自己遭到報應或給宇宙帶來麻煩。
當然,事實上永遠不會有可以讓我們完全放心或允許我們在成年生活中採取多數行動的暗示。沒有宇宙權威會允許或皺眉不滿、生氣、懲罰我們,我們得要靠自己。沒人能像父母那樣告訴我們:「沒問題,可以繼續往前走。」或是跟我們說得要坐下來再等五年。我們成熟的世界觀是真正無神論的,是一種有點疏離、更冷酷的現實想法。
宇宙對我們沒有計畫——它不在乎我們做了什麼或為什麼要這樣做;它不會懲罰我們的過錯或獎勵我們的美德。我們是獨立的,可以自由地做決定。
俄國大文豪杜斯妥也夫斯基(Fyodor Dostoevsky)在著作《卡拉馬助夫兄弟們》(The Brothers Karamazov)中的重要段落反映,如果沒有上帝, 一切都會被允許。他害怕無政府主義的自我放縱,但他的擔憂也有更愉 快的一面—事實上,所有對我們來說重要的事都已經被允許(法律允許)。我們只能對自己做最徹底地了解、對我們的自覺和對我們最高貴的意圖負責。
啟發人心的是,發明家和藝術家為我們的文化深深著迷,他們堅守立場,強烈反對當前的流行觀點。最終,證明他們是對的,即使當時他們已經不在人世。我們受到他們的生命故事所激勵,因為我們無意中在他們身上發現自己失落的東西—對許可的大膽漠視和對膽怯的拒絕。心酸的是,最受歡迎的葬禮歌曲是美國歌手法蘭克.辛納屈(Frank Sinatra)歌詠成熟獨立的著名歌曲〈我的路〉(My Way),這不是因為許多人真的能在不需要許可的狀態下過生活,而是最終我們非常希望自己曾有過這樣的日子。
不必完美堅強,你生而值得被愛
多數人對於憎恨自己都很有一套。如果我們以對待自己的方式對待陌生人,可能會因為言行殘忍而被逮捕。
當我們低潮時,會去比較現在的自己和理想中的樣子,然後無法原諒自身與理想的差距有多大。我們時不時審視自己的親密史、追溯我們犯下的許多錯誤、想起我們令其失望的人,以及我們說過和做過的尷尬事件,並對自己的存在感到絕望。
有時候,一點點自我批評可能會是寶貴的工具。我們的教育體系明智地教導我們不要過快對自己感到太滿意,並且要評估自身的缺點。在課堂上,我們學會對反饋持開放態度,並努力改進自己的錯誤。
我們可能已經變得很善於觀察改進空間,以至於讓自己面臨對立與更大的危險—徒勞和種類過多的自我批評、沒有教給我們任何新東西的自責模式。它破壞我們置身人群中的情緒,而且只激發了懷疑和表現不佳。
我們需要重新學習「自我慈悲」(Self-Compassion)的價值,定期仔細思考一些可以糾正最糟糕的自責的想法。
❶失敗是常態
我們極度認為自己有責任要過上完美生活,但如果沒有達成,其實也不應該覺得驚訝,因為我們對自己和生活條件的了解太少,而想要好好生活,這些都是必須要件。
我們不應該對於常常在愛情和工作、友誼和家庭方面受到挫敗而感到恐慌,因為我們也沒有什麼必備工具好過上真正有智慧的生活。關鍵不在於我們是否會把事情搞得一團亂,而是在於情況有多糟和問題出在哪方面。畢竟,失敗是不可避免的常態。
❷每個人都是一團亂
這並不是說我們特別笨。我們對自己的了解遠多於對其他人,我們看不到太多別人內心的騷動、羞恥和懊悔,這些情緒總會被巧妙地隱藏起來,我們沒有足夠的精力去揣測想像它們。
我們應該單純假設這些情緒其實存在。當我們看到一個穿著得體的成功人士大步走進門時,必須要理所當然地認為他們私底下有著苦痛的憂慮和懊悔、憤怒和極度絕望的時刻。我們可以相信他們走進門時還覺得自己彷彿白痴,而且大部分的生活都是一團亂。
我們之所以能理解這些,不是因為我們對他們知之甚詳,而是我們勇於了解和記住普遍的人性。
❸過去的經歷沒有給我們充足的準備
我們需要全面地省思自己的經歷,不只是所受過的挫折,而是整個人生歷程。
有些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是很久以前出自他人之手,這些事或許可以解釋我們現在的失敗——其實我們不能把自己的所做所為和形塑自我的一切都歸責於自己。
在某種程度上,我們是超出自己所能控制的那些力量的受害者。我們無法全面掌握自己,也不該因此對所有愚蠢言行負責。
❹我們的大腦非常有問題
我們生活中有許多棘手和痛苦的事,都可以歸因於具有決定權的關鍵器官「大腦」出了問題。
儘管大腦很厲害,但同時也是個很不可靠、盲目、健忘、誤導人的器官。它可以只因為某個人賞心悅目的笑容,就讓我們墜入愛河;它被設計成追求快樂大於責任;它讓我們恐懼不危險的東西,但在真正的大麻煩來臨時,卻不提醒我們。
大腦討厭反思經歷,沉溺於使人分心的事並避免所有引起焦慮但很重要的見解。
我們正用著很不稱手的工具在導航自己複雜的生活。
❺內在自我
我們的整體價值並不取決於外在事物。
我們的成就並不是全部的我們——物質上的成功只是我們的一部分,但我們還有其他部分,曾在我們童年時愛過我們的人都知道這些部分。在我們低潮時,應該回想那些人充滿善意且為我們全面考量的言語,知道其實還有其他條件讓我們能夠去愛。
我們可能是善良的、有趣的、機智的、敏感的、有想像力的……現代社會將值得愛與成功之間的關係掛鉤得太過緊密了。我們所代表的不只是我們「做」什麼;我們應該要被允許在不用擔心自己身分地位的狀況下,對自我寬容。
❻愛可能是什麼
我們的浪漫主義文化,促使我們將愛想像成是對完美人生的一種無限羨慕。
這種預想忘了愛還有著另外一種形式—在這種形式的愛裡,我們可以愛不是那麼理想的事物、不是每個錯誤都那麼令人震驚,我們會對其他人的悲傷和災難感到難過並同情他們,我們可以喜歡缺點而非只專注於超凡的完美。
在我們最好的時刻,可以看到存在於脆弱成年人內在的那個小孩,並據其所需給予憐憫和善意。
我們非常清楚,我們有可能去愛一個並非毫無缺點的人。所以,我們更應該對自己溫柔一點。真愛不是對缺點視而不見,而是會對缺點富有同情心。
缺點也容易讓人意識到一個人的整體素質和個性。
憎恨自己很容易。能學會讓自己休息一下,才是真正、罕見、正確的成年人成就。
關係難免有裂痕,「修復愛情」的四大技能
愛情裡頭的許多緊張關係,都可以透過下面這種心理治療常用的概 念折射來有效地看待——對「破裂」(Rupture)和「修復」(Repair)的 看法。
對心理治療師來說,每段愛情都有面臨挫折的風險,或者說是「破裂」的風險——也就是當我們失去自己對另一個人那種「可以放心把愛寄託在他身上、相信他可以好好對待且理解我們需求」的信任之時。
裂痕通常很小,外人或許很難以觀察到——或許是其中一人沒有熱情地回應對方的問候;或有人試圖向愛人解釋某個想法,但對方只是聳肩隨口說不知道他在說什麼;也可能因為在朋友面前,講了愛人的糗事,讓他變得不是那麼討喜。
或者可能再裂得更嚴重—罵對方是個蠢貨並大力甩門;一個被忘記的生日;一段不倫戀的開始。
情感破裂的關鍵在於,他們對於戀情的未來走向隻字未提。它的結果可能是有不斷的嚴重破裂,但沒有分手;或是可能有了一、兩個緊張的小爭吵,然後戀情就走向崩潰。
如此的結局差異,取決於心理治療師特別熱中教導我們的東西——「修復」的能力。
修復是指兩個人重新獲得對方信任,而且在對方心中恢復自己本來親切、有同情心的印象的一種工作。除此之外,想要修復還得成為「夠好」的對方需求判讀者。
正如心理治療師所指出的——「修復」不僅是一種能力,還可以說是我們掌握情緒成熟度的核心決定性因素。
它是我們做為一個真正成年人的標誌。
好的修復至少有賴於四種技能:
❶道歉的能力
「對不起」可能並沒有聽起來那麼容易,它不僅是某人不得不說的幾句好話;它真正的代價是某人的自愛。
如果一個人已經發現自己處在有點難以忍受的邊緣,那麼要求他再承認另一點,例如:承認自己更加愚蠢、情緒失控、有控制欲、脾氣暴躁或自負,可能會讓人覺得要求太多了。
我們可能會選擇深究並避免說「對不起」,不是因為太過自滿,而是因為我們的不配顯然已經讓自己足夠痛苦,以至於我們沒有信心去想像自己做的任何道歉會引起我們渴望得到的寬容和善意,而且我們也覺得自己不值得獲得那些。
❷原諒的能力
接受道歉也同樣困難。
要接受道歉,我們需要對好人(包括我們自己)為什麼終究會做出一些很壞的事產生有想像力的同情——不是因為他們「邪惡」,而是因為他們在某方面感到疲倦、悲傷、憂慮或無力。原諒的觀點讓我們有能量環顧四周,以寬容的角度來找尋原因解釋為什麼本來體面的人士有時候會舉止不合宜。
當這種原諒感覺看似不可能之時,治療師會與我們談到一種稱為「裂解」(Splitting)的思考方式,一方面說某些人完全的好,而另一方面同樣簡單的是完全的壞。
在這種人類分裂過程中,我們保護自己免於感覺失望或出現矛盾心理這類的危險—某人要麼是純潔完美的,我們可以毫無保留地愛他;要不然就是突然間,某人是很可怕的,我們永遠無法原諒他。
我們之所以堅持決裂,因為這證實一個故事——深重的感情承諾總是太過冒險、其他人不可信任、希望只是一種幻想、我們本質上就是孤單的。雖然這麼想在某個層面上很令人哀傷,但也讓人覺得非常安全。
❸教導的能力
在破裂的背後,通常藏著「某人想教導對方某事」的失敗嘗試。
當他們表現生氣或不高興時,其實是在試圖要去解釋清楚某些事情——你在父母身邊該如何表現、如何處理性關係、如何照顧兒童,或如何處理金錢等。
但是他們的努力失敗了,他們完全忘了好好教導的藝術。這種藝術很令人驚訝的是,在某種程度上,它有賴於「另一個人有能力立刻明白我們想從他身上獲得什麼」這樣的悲觀主義。
好的老師不追求奇蹟般的結果,他們知道人類心智對新想法有多抗拒。他們對人際溝通的期望已降低了很多,以便在不可避免的愛情挫折中,保持冷靜和好心情。他們不會大吼,因為打從一開始就不允許自己相信完全對稱的想法。
當他們試著解釋清楚某些事情時,不會太過於用力。他們會給聽眾時間,並懂得防禦,也給自己留了退路,他們接受「可能得尊重兩種不同現實」這件事。
最後,他們可以容忍這個事實——即使是很愛他們的人,也總是會對他們有點誤解。
❹學習的能力
被某人觸怒比勇於想像他們可能有重要的事要告訴我們,感覺容易很多。我們可能更喜歡去在意他們告訴我們想法時的語氣,而不是處理他們試圖傳達的內容。
很難想像我們還是這片領域的初學者。好的修復者最終會是個好的學習者——他們對自己還有許多東西要吸收感到生氣蓬勃,而且不覺得丟臉。他們可以優雅地接受自己仍有缺陷。
他們知道有人可能會批評他們,但這並不令人驚訝或慌張。這只是一個跡象,表示善良的靈魂在他們的發展中,投入足夠的精神去注意那些不成熟的領域,並在一段愛情的安全感方面,給予幾乎無人在意的東西——反饋。
日本傳統的金繼工藝(金継ぎ),會把破損的罐子和花瓶用金漆巧妙地修補好,並當成珍貴的藝術品來展示,以強調修復藝術的高尚和基本重要性。我們應該要對自己的愛情故事做同樣的事。擁有一段沒有破裂時刻的愛情無疑是件美好的事,但儘管破裂仍舊知道如何用那些珍貴的情感金線(自我接納、耐心、謙讓、勇氣和許多重視的課題)來反覆修補,是一件更美好、更高尚的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