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口頁| 關於讀書共和國| 大量團購| 索取圖書目錄| Podcast數位傳聲
會員中心 0 FAQ 線上讀者回函
熱門搜尋關鍵字: 官網獨家 二戰 歐洲 一群喵 工作細胞
TOP
首頁> 生活館>心靈養生>心理勵志> 女兒心上名為媽媽的傷口:清理女兒們焦慮的引爆點,不負疚、不虧欠,終結創傷遺傳的關係修復提案

女兒心上名為媽媽的傷口:清理女兒們焦慮的引爆點,不負疚、不虧欠,終結創傷遺傳的關係修復提案

出版品牌:幸福文化

作者:盧恩惠

譯者:王品涵

ISBN:9786267532980

出版日期:2025-03-12

定價:NT$  380

優惠價:79NT$300

促銷優惠 |

新書折扣

內容簡介 |

無法恨、也不敢愛,「媽媽」這個名詞,

成為女兒心中那道最深刻的傷口……

 

療癒和修復,從承認「討厭媽媽」開始;

獻給每一位成年的女兒,找到和媽媽相處的正確方法。

 

幫助超過5,000位諮商者找回自我和人生★

知名家庭關係諮商師盧恩惠,專為無法恨媽媽、乾脆恨自己的女兒們所寫的母女關係解方;不是刻意淡化、也不用故意當個壞女兒,在做出之後該怎樣和媽媽相處的決定之前,讓女兒們無虧欠感的課題分離練習。

 

想讓媽媽愛我,真的這麼難嗎?

背負成為「好女兒」的枷鎖,「可不可以,愛我這個人就好?」

‧女兒覺得自己必須要滿足所有媽媽的要求,一旦做不到就非常焦慮並自責。

‧在媽媽眼中,只要沒照著自己的話去做,女兒就是做不好、做不夠。

‧把家庭和樂的責任扛在肩膀上,若只有自己過得好,就感到愧疚的女兒。

‧理解媽媽自己背負的傷,對於還無法完全放下、還不能原諒的自己感到沮喪。

 

///讓女兒們終結創傷遺傳的原諒5階段///

【看清】我想要的愛和支持,媽媽不會給。

【面對】在心上的傷口,是真實的。

【感受】對媽媽產生討厭和怨恨。

【看見】媽媽對我的傷害,以及她的媽媽對她造成的傷害。

〉〉〉最後,才能原諒自己、原諒媽媽。

 

///終結創傷遺傳、保護自我情緒和內在的回應///

‧把指責和批評,轉化為優點:

「整天只會計較這些小事要幹嘛?」>>『那不是計較小事,是謹慎。』

‧捍衛自己的情緒:

「擺出這種樣子給誰看?」>>『消極有消極的活法啊/人生不是只有幸福快樂才是對的。』

「有必要這麼難過嗎?太誇張了吧?」>>『你是要鼓勵我?還是讓我更難過?/你的安慰可以換一種說法。』

「妳都不聽我的話,我去死一死好了!」>>『媽,如果我對你說「我要去死」,你的感覺是什麼?』

‧主動說出自己的要求:

「心情不好嗎?那卡拿去刷。」>>『我現在更需要你傾聽我,抱抱我。』

「我以後不想再見到妳!」>>『妳現在情緒上來了,我們晚點再說(離開現場)。』

 

★ ▍不必做「好女兒」,做好「自己」就夠了──療癒「母親這種病」的5個階段

◎試著拒絕媽媽。

─承認自己和媽媽兩個是不同的人,能夠做出不同的選擇,想要不同的東西。

◎為媽媽設定界線。

─不必接受自己無法忍受的行為。分清楚母女之間什麼是不能改變、不該改變的。

◎承認媽媽的缺點。

─認清媽媽的情感並不成熟,因此她無法無條件地去愛,也難以理解別人的感受。

◎放棄母親是完人的幻想。

─放下心中渴望的媽媽形象,從朋友、同事或伴侶身上找到自己需要的陪伴和情感。

◎成為你想成為的母親。

─理解自己、照顧自己,用全新的方式和媽媽相處,當自己也成為母親時,不會複製童年經驗在女兒身上。

 

///先成為自己,再成為女兒

不需要成為媽媽的複製品,也不需要填補她的遺憾,接受自己不是母親的延伸產物後,才能建立不再受傷內耗、不再自我貶低的母女關係。「好女兒」和「好媽媽」都是一種被框架的形象,從立下邊界感開始,學會不需要遍體鱗傷的去愛彼此。

作者簡介 |

盧恩惠

作家、語言治療師和心理學家。經營「米諾亞心理諮商中心」,主修言語治療,並在研究所獲得諮商心理學碩士學位,目前正在攻讀心理諮商治療博士學位。專長是輔導難以控制情緒、苦於家庭關係和溝通的人,特別是提供在母女關係中掙扎的女兒們,如何從因母親而受到的創傷中復原。在盧恩惠的心上,也有一道名為媽媽的傷口,透過聆聽諮商者的人生故事,她也一步步的療癒自己。

盧恩惠在學校、公司和政府附屬機構等各地提供諮詢,以優秀成績獲得韓國心理諮商協會專業心理諮商師表揚。並於《Naver Mom Kids》、《International i-Journal》、《Metro News》等雜誌上固定發表有關親子情感的專欄;同時,她也是「慶尚南道心理支持隊」的成員,接住了許多年輕人受傷的心靈。

此外,盧恩惠也擔任線上心理諮商應用「Trotst」的專業諮商師,並被選為優秀評審諮商師,並於線上一對一客製化育兒輔導平台「我們的家庭心理聖經·辛巴」教練代表,也是線上輔導「緊急逃生輔導樂園」總顧問,迄今已透過超過5,000次諮詢幫助了前來求助的諮商者。

著作|《關係就是情感》、《讓言語不再傷害》、《我決定不再關注》、《爸爸媽媽和我孩子的語言學習》、《爸爸媽媽,玩玩吧》。(以上書名皆為暫譯)

部落格|blog.naver.com/grace_slp

Instagram|maum_gram

譯者簡介 |

王品涵

專職翻譯,相信文字有改變世界的力量;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韓國語文學系,現居台北。

目錄 |

【前言】是誰告訴我,這樣才是乖女兒? 

 

第一章  我焦慮的起點與終點:媽媽

將討好媽媽視為首要責任

無論怎麼做,都不夠好

不被理解的女兒,成為不懂理解的母親

女兒在家庭裡扮演的特定角色 

來自媽媽有條件的愛

必須一起對抗爸爸的念頭

遍體鱗傷的女兒 

 

第二章  讓我心痛又心累的媽媽

被害者媽媽,加害者女兒 

開玩笑的媽媽,感覺受辱的女兒 

犧牲的媽媽,愧疚的女兒 

欲求不滿的媽媽,有本事的女兒 

憤怒的媽媽,無法生氣的女兒 

完美主義的媽媽,永遠不夠好的女兒 

 

第三章  現在,是時候原諒了

先盡情地恨,才能放心地去愛

唯有先理解自己的情緒,才能愛媽媽

為什麼媽媽全心的愛,女兒不想要?

如何心平氣和地原諒媽媽?

我必須好好了解自己的創傷 

 

第四章  療癒源於媽媽的創傷

階段一:拒絕媽媽

階段二:與媽媽溝通

階段三:對媽媽設定界線

透過「設限」保護母女關係 

以正面投射感染媽媽 

階段四:承認媽媽的不完美 

階段五:放棄自己期望中的「媽媽框架」

成為自己曾經渴望的媽媽 

 

第五章  痊癒的創傷不會代代相傳

在育兒的過程,找到關心自己創傷的時間

媽媽本身得先幸福才行 

媽媽和我不一樣 

首先,面對過去的自己 

學會療癒自己、不傷害孩子的愛

 

【結語】和媽媽好好相愛的方法 

 

more
書摘 |

◎將討好媽媽視為首要責任

惠秀飽受焦慮症所苦,難以名狀的恐懼總是冷不防襲來,偶爾也會因為過度焦慮,造成日常生活的不便。

這樣的惠秀,實際上卻是乖得讓左鄰右舍讚不絕口的「孝女」,甚至還有人對她說「我下輩子也想要像妳這樣的女兒」。惠秀以女兒獨有的細膩,無微不至地照顧著媽媽的身體與情緒。

然而,每當惠秀從朋友聚會回來後,思緒都會顯得格外混亂。因為朋友們總是可以輕易地就抱怨起父母,但自己的心裡卻只充滿了對媽媽的掛念與擔憂。而且比起父母,朋友們似乎更重視自己的將來,這點也與自己不一樣。一方面覺得朋友們不懂事,另一方面卻也感覺自己對媽媽的感情好像有點過頭了。

 

‧承接母親的厭世和孤單

惠秀的媽媽為了在貧寒的環境拉拔三個孩子長大,確實犧牲了很多。

因為父親的不聞不問,媽媽一肩扛起所有的責任,細心處理家務與經濟的問題,盡心盡力養育孩子。多虧有了這樣的媽媽,惠秀的家境開始逐漸好轉,經濟狀況也不再有問題。

只是,惠秀依然十分擔心媽媽。深究原因後,才發現是因為媽媽經常向惠秀訴苦—「媽媽覺得活著好孤單」、「我不知道活著有什麼意義,好想放棄一切」。

為了幫助媽媽,惠秀也曾試著鼓勵她參與一些活動課程,培養興趣。但媽媽總是一口回絕,並表示:「那些事有什麼用?反正人生就是一場空。」

哥哥和姊姊似乎也對這樣的媽媽毫不在意,每個人都忙著過自己的生活,而向來冷漠的爸爸也根本不明白媽媽有多寂寞、多悲傷。於是,惠秀便成了與媽媽一起承擔著孤獨情緒的人。

在家裡,惠秀照顧、擔心媽媽,既是撫慰媽媽的安慰者,也扮演媽媽的情緒配偶3。惠秀默默安慰自己「幸好媽媽身邊還有我」,但每當媽媽向她傾述自己對世界感到萬念俱灰時,惠秀就會湧現害怕失去媽媽的恐懼。

纏繞著惠秀與媽媽的情緒實在太多、太複雜了。惠秀專注在媽媽的情緒與需求上,活不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唯有媽媽快樂,惠秀才快樂;媽媽難受的日子,惠秀也會跟著變得憂鬱。她會帶著媽媽到處享用美食、去旅行,惠秀成了媽媽唯一的安慰者與保護者。

 

‧總是做不夠多、又做不夠好的焦慮

如果從心理層面剖析惠秀的話,我們可以將其稱為分離焦慮強烈者。所謂的分離焦慮,是指因為害怕失去所愛或被所愛拋棄而產生的焦慮感。

它也是種複雜的情緒,同時混合了強烈的恐懼與不適當的憤怒、憂鬱、無力、空虛等負面情緒。具有分離焦慮強烈的人,會害怕失去所愛或被所愛拋棄,為了避免這種情況,他們甚至會出現索性就斷絕關係或保持距離的行為。

相反,他們也會為了不失去深愛的對象,竭盡所能地建立密切依賴的關係。因此,惠秀無法將媽媽的不幸或心理不穩定等,視為是媽媽個人的情緒,她會不停往自己身上找原因,像是「這一切都是因為自己沒有把媽媽照顧好」、「全都是我這個女兒做得不夠好」,因為只有這麼做,她才能找到焦慮的根源。

因此,惠秀為了修復與媽媽的關係,以及維持整個家庭的心理平衡,她只能一再扮演犧牲自我的角色;最終演變成既無法肯定自己,也無法滿足自己需求的生活。

隨著關係愈親密,愈會過度地想承擔對方的需求與情緒責任。但愈是這樣,愈容易失去自我,到最後整個人只剩下空殼。這種模式,同樣會發生在職場或戀愛關係,就好像重演了自己與媽媽間的關係一樣。

 

◎不被理解的女兒,成為不懂理解的母親

‧壓抑情感的情緒代代相傳

女兒們是否曾經從媽媽的口中聽過類似這樣的話呢?「妳不該有這種想法、不要再哭了、妳有什麼好為了這種事傷心」等等,如果有,對於自己的內心世界一無所知的媽媽,很有可能具備上述幾項情緒特徵。既然媽媽連自己的心都不懂了,當然也不可能理解女兒的心。

此外,媽媽會說出這種話,也可能是因為清楚自己沒有能力處理女兒的情緒,為了逃避自己的無能與怯懦,最終只能透過嘲諷或懲罰的方式來壓抑孩子的情緒。

女兒很容易會因此認為自己內心的情緒毫無價值,或是覺得經歷這些情緒是沒有意義的。猶如一灘無法流動的死水,由於上游關閉了水閘,所以既沒辦法獲得乾淨的水,也不能沖刷內心沸騰的雜質。

這就是「情緒代代相傳」的過程,媽媽本身很有可能也經歷過她父母的這種情緒化,而造成影響,所以才會一代接著一代出現情緒匱乏的情況。

有什麼方法可以切斷這種討人厭的代代相傳呢?我每天都會見到許多人拼了命的想要切斷這種代代相傳,我自己也是。我想,妳之所以拿起這本書,或許也是因為聽見了自己的內心,才會嘗試允許澎湃的情緒洩洪。

 

◎唯有先理解自己的情緒,才能愛媽媽

安娜.蘭布克(Anna Lembke)在其著作《多巴胺國度:在縱慾年代找到身心平衡》(DOPAMINE NATION: Finding Balance in the Age of Indulgence)中提到,與媽媽的關係會形成一種焦慮與「假我」(False self)的概念。她認為,唯有正視自己在童年時期與媽媽間發生衝突時的情緒感受,才有辦法理解媽媽—理解自身經歷的痛苦與認同自己的人生,才得以接納媽媽。

如同安娜.蘭布克所言,唯有覺察在自身經歷事件的真相,與其過程中感受的各種情緒後,我們才能真正理解與原諒媽媽。許多女兒踏進心理諮商室尋求建議,都是因為她們想「理解媽媽」。

儘管終其一生都在努力嘗試理解媽媽,卻始終無法做到,於是才會陷入既不能恨又不能愛媽媽的兩個極端之間,而感到混亂。這種心情,其實也是女兒一直以來不斷承受的心情—為了與會傷害自己的母親一起生活所要面對的處境。

 

‧想要恨,卻忍不住自責的女兒

真媖真的很想理解媽媽,才決定踏進諮商室。我問她,想要理解媽媽的原因是什麼?

真媖表示自己完全無法理解媽媽,也沒辦法愛媽媽,源源不絕的恨意甚至逼得她快要不能呼吸,實在不知道怎麼再忍下去了。在「必須理解媽媽」這句話的背後,累積了真媖滿滿的痛苦、憤怒與挫折。

隨著心理諮商的持續進行,真媖開始剝開「理解媽媽的乖女兒」這層道德包裝紙,看見過去的自我。

爸爸性侵大女兒(即真媖同父異母的姊姊)的那天,害怕和爸爸待在一起的真媖打了通電話給媽媽。然而,媽媽卻只回了她一句:「就算所有人都背棄妳爸,妳也必須理解他。」聽完媽媽說的話,真媖只覺得一股噁心與恐懼襲來,但她依然忍了下來。當時躲在棉被裡的國中生真媖,該有多麼痛苦啊?

得知爸爸外遇的消息後,媽媽也曾使喚真媖,「去看看妳爸和那個女人在車上幹嘛?」在害怕父母離婚,以及觀看爸爸與其他阿姨親熱場景的過程裡,她覺察了小學生真媖的深刻悲傷。

父母在某次激烈大吵後,媽媽丟下真媖離家出走了。經歷媽媽離家一週後,看著滿是蒼蠅飛來飛去的餐桌,她覺察了幼兒真媖思念媽媽的情緒。

即使真媖的童年沒有受過任何人保護,她卻得一而再理解那樣的父母,但卻從來沒人在乎過真媖的驚慌、恐懼、悲傷、挫折。在混亂的場面裡理解父母,是熬過這種生活的唯一方法。

儘管如此,每當對父母出現憤怒與不適的感受時,她卻總是自責:

「我就是不懂諒解又敏感,才會有這種情緒。為什麼我會變成不愛爸媽的壞女兒呢?」

真媖想要的是爸媽會互相照顧、準備飯菜,並且共享親密時光的家。她逐漸意識到自己真正的需求—渴望能有像圍籬般安全與保護孩子的父母。

長期被籠罩在「必須理解父母」的陰霾下,導致她無法盡情恨父母,也無法哀悼自己的創傷。於是,當這些情緒沖破壓抑的堤壩後,她才終於看清楚父母的人生。

 

‧為了理解父母,首先得要面對自己的痛苦

真媖媽媽在三歲左右失去了父親,因此真媖的外婆不得不獨力扶養八個孩子。真媖媽媽就這樣在惦念著為了養大孩子而忙於務農的媽媽中,度過她的童年。

至於真媖爸爸,則是從小就在遭受兄弟們的毆打與辱罵中長大;真媖說,她能感受爸爸在恐懼與混亂中成長的心情。在那個因爸爸酗酒與外遇而冷得像冰塊般、令人膽戰心驚的家庭氛圍裡,真媖依然能完全體會爸爸經歷過的驚慌與恐懼。

真媖看見了父母與自己經歷了相同的童年,當她感受到父母從小總是孤單一人的心情後,真媖才開始理解他們的人生為什麼會變成那副模樣。

這是理解的必經過程,無法理解自身痛苦的人,永遠不可能同理他人的痛苦。基於對自己的理解,才能對他人懷有深刻且寬大的憐憫之情。愈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愈可以體會他人的內心世界。

就像曾經因為吃過壞掉的食物而肚子痛的人,才懂得避免將變質食物給別人吃一樣。真媖的父母為什麼將悲慘的人生傳承給她呢?會不會就是因為他們從未好好面對過自己內心的痛苦呢?

如果想要原諒父母,我希望各位能先鼓起勇氣,理解那個在「必須理解父母」陰影之下的自己。在為自己失去的人生哀悼的同時,逐漸明白對父母的理解與原諒,不再是「妳必須做的事」,而是「自然而然發生的過程」。

 

◎階段一:拒絕媽媽

‧開始拒絕母親和保有自主的練習

難以拒絕的原因有很多種,請根據自身情況釐清自己無法拒絕的真實想法。我希望,各位都能試著練習培養情緒自主性。

──首先,用文字寫下拒絕媽媽後浮現的各種念頭。

妳可以試著用文字寫下腦海中浮現的念頭,像是「壞女兒」、「媽媽已經那麼可憐了,妳這個自私的女兒卻不肯完成她要求」。接著,想像一下如果是妳的朋友被這樣形容時,會不會有點同情這個朋友呢?

既然如此,偶爾也該同情一下自己。請用對待「好朋友」的態度,對待長久以來因為無法拒絕而苛責自己的妳。

希望妳能像和那位朋友聊天一樣,寫封信給飽受內疚折磨的自己。這麼做有助於妳消除內在對自己發出的難聽話,並且撫慰妳所承受的痛苦。

──實在很難說出像「不要」、「不行」、「沒辦法」這種直接拒絕的話,也可以採取拖延戰術。

在時間上感到限制與緊迫性時,往往更難拒絕,像是「馬上」、「我今晚要去妳家」。

此時,與其直接拒絕,不如稍微拖延回答的時間,例如:「之後應該沒問題,但現在有點不方便」、「等一下,我現在有插播,晚點再打給妳」、「我吃完飯再跟妳聯絡」。妳可以花點時間讓自己冷靜下來後,再想想可以如何拒絕。

──最後,請擺脫「只有我能解決」的想法。

試著想像一下最糟的情況,假如是自己絕對不可能馬上協助的情況,該如何處理需要援手的媽媽呢?請相信「就算不是由我解決,媽媽也有自主解決的能力」。

有時,也許是因為背負過度責任感的我總是第一個伸出援手,所以媽媽才會向我求助。如果我選擇收手,媽媽其實也可以得到他人的幫助,或是靠自己解決問題。

 
more
詳細資料 |

書籍代號:0HDC0127

商品條碼EAN:9786267532980

ISBN:9786267532980

印刷:黑白

頁數:256

裝訂:平裝

| 同類型書籍 |
蝸牛教我慢慢活
意義的意志: 弗蘭可意義治療法七講
每一天的覺醒(二版) 365次心靈的復甦,每一天都能成為全新的人
傻瓜的圍牆【全球暢銷五百萬冊】:其實我們根本無法同理別人?溝通障礙、世代隔閡、族群對立、大國鬥爭……現象級腦科學家解答世上最棘手的難題
社交天性:探尋人類行為的起點,為什麼大腦天生愛社交?【經典紀念版】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