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開始,只有德國人低估他。後來全世界的人也都低估他。這是個非常可怕的錯誤;德國人馬上就發現了,接著全世界的人也會發現。 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十日,一名受傷躺在醫院的奧地利陸軍下士,聽到德皇退位、國家戰敗的消息,悲傷與憤慨隨即充滿他的內心;他痛苦不堪,心中滋長仇恨。於是,他看清自己的使命,他決定要投身政治,他要恢復日耳曼民族的光榮。 三十歲的他沒有任何才華,當兵前,也只是一個在維也納街頭晃蕩多年的廢業青年。後來他在酒館裡找到他的革命同志:屠夫、 鎖匠、男同志、酒鬼詩人、平庸學者、色情文學寫手。 他們第一次革命失敗了。這位前奧地利下士在獄中寫了一本書叫《我的奮鬥》。所有人都把那本書當成笑話。 1954年,德國率先走出經濟大蕭條 1939年,德軍入侵波蘭; 1940年,德軍拿下荷蘭、丹麥、挪威、法國。 雖然這個帝國只有短短十二年的光陰,而希特勒也只有短暫的五十六歲生命,但這個前奧地利下士也許是屬於亞歷山大、凱撒、拿破崙這一傳統的大冒險家兼征服者中最後的一個,第三帝國也許是走上以前法國、羅馬帝國、馬其頓所走過的道路的帝國中最後的一個。
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環境破壞、生態浩劫…… 當這一切問題的根源都直指人類,而苦果正由後世子孫與天地萬物所承受,生態保護已然不夠,現在亟需的是──生態重建! 美國是世上規模最大的自然保育體系:世界第一座國家公園黃石公園早在1872年就成立,全美境內有五百餘個野生動物保護區、三百多個國家公園與國家紀念地以及長達近20萬公里的海岸線,生態環境包括濕地、荒漠、苔原、海岸、森林等各種棲地,總面積達9400萬英畝,約占美國表土面積4%。這一切都要歸功於高瞻遠矚的決策者和無數專業人士、有志之士和義工們的努力。本書介紹美國兩個起死回生的保護區:新墨西哥州的阿帕契之林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以及佛羅里達州的大沼澤國家公園;前者如今已是全美前十名最熱門的賞鳥勝地,後者則是美國第二座被聯合國遴選的世界自然遺產。作者透過說故事的手法,完整呈現保護區的成立緣由,過去半世紀以來面臨的瀕危問題,如何重建、修復遭破壞的自然環境,進而締造令人刮目的亮麗成果。兩個保護區都以賞鳥為主。鳥類對飲水和空氣品質的要求比人類還高,對環境變化更是敏感警覺,堪稱「環境品質的指標」、「生態改變的先知」。而經過生態重建,這兩地已成為無數野鳥棲息的天堂,不但數量增加,種類上亦見生物多樣性的成果。文中穿插描繪各種有趣的「鳥行為」,搭配精采圖片,期能對北美鳥類有初步認識,並與台灣七股的國寶級珍禽黑面琵鷺及生態保護區,互相參照。生態關係彼此環環相扣,上游不當開發往往為下游帶來災難。台灣因一味追求經濟成長而導致過度開發,或陷入發展經濟還是保護環境的兩難。美國的保護區是如何面對這些錯綜複雜的問題?又如何進行拯救?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本書探討的種種面向,對如今台灣正面臨的國土重整、山林河川復育、生物多樣性、永續發展、生態旅遊及綠色經濟等問題,堪稱最佳的借鏡參考! 「在這國家,再沒有比保育議題來得更重要了。任何事都沒有比這偉大的中心職務來得重要,那就是讓我們為後代子孫留下比現在更美好的土地。」 ──美國前總統老羅斯福
★ 中國──拆哪(CHINA)。 自二○○○年到北京大學讀書,之後任教於中國的大學,作者至今登陸逾十年。置身經濟高度膨脹、社會劇烈轉型的國度,他由城市出發,不談大國崛起、不論世界市場,從日常文化角度來觀察席捲世界的紅色狂潮在地現象,剖析改革開放後都會「拆哪!(CHINA)」的軌跡,寫下生活在中國最真實的一面。 北京的計程車司機有句妙喻:「中國──拆哪(CHINA)。」因為當時城市裡到處是以白色噴漆寫著「拆」字的低矮樓房。其實,無論具體的城市建設,還是生活、思想、社會、文化,「拆哪!」正足以說明轉型中國一切都在進行式的變動中。 ★ 換個角度認識中國! 中國的都會化,已非昔日所想像。 「八○後」、「九○後」這群成長於中國改革開放之後的新興世代 他們普遍的生活態度與小資氛圍,改變你對中國的刻板印象。 你可以在本書看見── 七九八藝術特區、新東方、城管、雕刻時光、萬聖書園、小資文化、 八○後、和諧社會/河蟹、潛規則、牛市/熊市、雷人、康師傅旋風、 仙蹤林、馮小剛、趙本山 …… ★ 為什麼要讀這本書? 你的世界觀,不可或缺的一角。 本書近距離的描繪「進行式」的當代中國,讓人輕易可以迅速瞭解中國近十 年來的社會文化發展脈絡,更有助避免刻板印象的干擾、利於市場觀察、拓 寬思考面向及眼界。 文化評論人、前旺報文化副刊主任張鐵志說: 「當台灣與中國互動越來越多,我們對中國的理解卻還是片面與平面的: 大多是關於中國的那些大趨勢,並且常常不準確的大趨勢。政亮在中國生 活多年,這本書融合了有趣的中國生活觀察,與學術訓練培養出的深刻 分析,提供了台灣讀者對中國更豐富的認識。」
☆全新18開版本、視覺大驚豔! ☆全新版面、全彩印刷、全心編製! 國內外推崇的台灣茶葉全記錄包種茶、碧羅春、東方美人、高山烏龍茶,還有近來愈益知名的台灣特有紅茶,許多年來已和台灣民眾息息相伴、深入民眾生活,從家中、冷飲攤、便利商店、餐廳、甚至咖啡廳,是我們最常見也最重要的飲品。不僅如此,台灣茶葉獨有的甘甜芳香,更受到世界許多國家的喜愛與歡迎,台灣民眾很幸運能在地、輕鬆簡單地享有此高品質茶葉,我們應該對土地上這個重要物產有更多的認識。 全國一流茶葉專家教你選好茶、喝好茶本書由一群具多年實地經驗與專業的作者,傾囊相授地告訴我們所有台灣茶葉的秘密,並搭配豐富精彩的古今攝影照片、手繪插圖,生動活現一百多年台灣茶葉開始的歷程、台灣茶葉樹種與種植環境方式、茶葉採摘製作過程,更告訴我們如何選擇好品質的茶葉,是一本對喜愛台灣茶葉的消費者、生產者、行銷業者最完整豐富專業的書籍。
知識分子們去哪裡了?這本標題聳動的書記述了美國公共知識分子的消失。這三十年來,Irving Howe、Daniel Bell、John Kenneth Galbraith(《揭開皇后的面紗》,天下文化)、Edmund Wilson、Lewis Mumford、Jane Jacobs(《集體失憶的年代》,大塊)、C. Wright Mills(《社會學的想像》,巨流)、Alfred Kazin這一代的知識分子主宰了美國的文化圈,但卻沒有任何年輕的學者群承接他們。早期的知識分子都會在城市中自由開放的藝文圈活動,為了教育大眾而寫作,但今天的思想家們卻是窩在校園裡,製造只有少數菁英才讀的論文,學習如何獲得終身教職,而非創造文化價值。這本標題聳動的書分析並記述美國公眾知識分子的消失。賈柯比說,這種現象有幾個原因,比如城市波希米亞的消失,各種創作平台的沒落,最主要的也是最讓人難以忍受的原因,則是知識分子汲汲營營於學術職位。關心台灣高等教育及知識分子地位的人,從此書中也可以獲得若干省思。
中國六億人口的顯著特點是一窮二白。這些看起來是壞事,其實是好事。窮則思變,要幹,要革命。一張白紙,沒有負擔,好寫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畫最新最美的畫圖。——毛澤東,一九五八 當時人民都造反,正如這之前人民都革命,之後人人又都誨言造反,或乾脆忘掉這段歷史,人人又都成了大災大難的受害者,忘了在災難沒落到自己身上之前,也多多少少當過打手,歷史就這樣一再變臉。你最好別去寫什麼歷史,只回顧個人的經驗。……而且說不準什麼時候,等人忘了,又捲土重來,沒瘋過的人再瘋一遍,沒受過迫害的再去迫害或受迫害,也因為瘋病人生來就有,只看何時發作。——高行健:《一個人的聖經》 文化大革命(1966-1976)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分水嶺,是共黨統治中國五十年來最關鍵的十年。在1966年之前,中國還是個典型的共產主義國家,用計畫經濟和一黨專政來統治人民。但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間,毛澤東居然放任紅衛兵對抗共產黨員,在任何共產國家都不曾出現這種情況。數萬名官員被羞辱、毒打甚至被殺害,社會秩序一片大亂,甚至必須動用軍隊來維持(但方式也同樣殘忍)。 在這本巨作中,麥克法夸爾和沈邁克解釋為何毛澤東要發動文化大革命,描述他如何一手操控這場運動,以及如何不擇手段地誅殺異己。作者也記述在這場駭人的政治災難中,國家如何變成互相屠殺的戰場,整個文化大革命後來完全失控,肅殺的氣氛癱瘓了整個國家。除了平民之外,毛澤東還得忙著對付他的政敵:林彪、周恩來、鄧小平、江青。 毛澤東死後,為了平復這十年間的肅殺與混亂,接任的領導人鄧小平採取改革的路線,此後資本主義在中國欣欣向榮,共黨也不再具有絕對的威權。 《毛澤東最後的革命》這本書,不僅是對毛澤東有精細的分析與批判,也是見證這個轉折年代最具公信力與可讀性的資料。
《法篇》是柏拉圖的最後一部作品,在他去世前若干年內寫成。它與其他對話不同,而蘇格拉底沒有作為對話人物出現這一事實強化了這種差別。三位老人──一位克里特人,一位斯巴達人,一位雅典人──在克里特相遇,談論法的好壞。最後,那位克里特人和那位斯巴達人要那位表現得具有較高智慧的雅典人談談,一種優秀的制度應當有什麼樣的法。他們同意法在理想國中不會產生,因為理想的國家根本不需要法,而需要用法來統治的地方必定有不正義的現象存在。但不管怎麼說,法的統治無論如何是第二流的。這種意見表達了人們對利益共同體的真實看法,如果加以堅持,就能增進對理想共同體的理解,進而改善實際的法。 《法篇》共分十二卷,據說是由柏拉圖的學生奧布斯的菲力浦劃分的。他的劃分不盡恰當,大體說來,第一、二卷討論立法的基本原則,第三卷談到國家的起源,第四、五卷比較各種政體,第六卷討論官吏的任命,第七卷談教育,第八卷談愛情,第九卷談懲罰,第十卷談宗教和神,第十一卷談貿易和遺產繼承,第十二卷談軍事和外交。
本書源起於2002年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羅梅君策劃舉辦之「Women in Republican China」國際會議。由於中國史的社會性別研究,向來集中在與婦女相關的課題上,例如婚姻家庭、子女、纏足、性、人口發展,卻鮮少涉獵經濟、政治和國際關係等男性領域的歷史,因此,值得以社會性別的角度去發掘與探究這些尚待填補的部分。本書收錄的論文,橫跨了一九四九年前後兩個共和政權下的女性歷史,並涉及知識界、政治界、金融界、宗教界、政黨、報刊雜誌、商業廣告、近代小說以及漫畫,這原屬男性領域或由男性主導的區塊。 新時代來臨後,共和時代的女性,在論述中或現實情境裡受到的關注,更加多元,除了品貌、才德之外,還包括她們能否搭上新時代的列車,是否可以和現代性、西方文明、科學、商業廣告、民族主義、自主婚姻、女權主義這些流行話語或現象相互扣合,並且與男性一起建構新中國。這些研究更進一步指出,當女性要跨越性別秩序時,男性充滿不安,但在男性矛盾、游移的隙縫中,有的女性從客體轉為主體,儘管這其中有不少是經過妥協和退讓,女性仍為自己闖出一片天。
全球視野,在地行動的第一步,從閱讀《福爾摩沙大百科》開始!行過萬里路之後,你怎麼看待台灣? 走遍世界各地,該如何向外國友人介紹台灣?遍覽群書後,你如何摘要台灣的特色? 心中是否可以勾勒出台灣的人文萬象以及自然地圖?原來早在17世紀,天南地北的紐約和台南就有相似的命運?同樣位於北緯20-30度,埃及、印度不是乾旱就是鬧水災,為何只有台灣得天厚愛風調雨順? 這是一本最令人感動的大百科!由數十位專家學者和在地菁英,共同協力完成的劃時代鉅著。 全書分為總論及個論兩大部分,帶你同時宏觀世界,更能微觀台灣。 (一)總論:以全球化的視角,從全方位的面向,探討台灣的地質地形、氣候、海洋、山脈、河流、森林、動物、開發史、居民、交通、產業、建築、文化藝術、飲食生活,用你從未看過的角度解讀台灣: 世界版-以世界地圖為主圖,帶你放眼世界看台灣。 概念版-以台灣地圖為主圖,讓你瞭解原來台灣這麼豐富。 驚豔版-用圖為憑,不論遠觀或近看,原來台灣這麼美。 對照版-對比國外同類主題,台灣小雖小,卻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 (二)個論:帶你台灣走透透,先從北、中、南、東、西看見分區特色,再走近看各縣市自然地理、人文景象。25縣市319鄉全都詳實羅列在這裡。 本書不只帶你遍覽台灣全貌,更讓你找到台灣與世界對話的方式。
在失落的峽谷裡和被遺忘的民族生活在一起,我感到幸福, 而在世界的另一端,我覺得自己像是個遊魂。——莎賓娜˙庫格勒 本書作者莎賓娜˙庫格勒五歲時,隨著從事語言研究和傳教的父親,來到西巴布亞原始森林深處「失落的峽谷」中,一個至今還停留在石器時代、傳說中的食人族部落。 這個金髮小姑娘對熱帶叢林一見鍾情。她學習狩獵、攀爬,在鱷魚出沒的河裡游泳。她會用弓箭射殺毒蜘蛛,不用火柴就能生火。她吃的是烤昆蟲,而不是炸薯條;嘴巴裡嚼的不是口香糖,而是蝙蝠翅膀。她認識到,大自然有時是多麼殘酷,人與人之間的仇恨又意味著什麼。曾經是食人族的法虞部落,所有的過失都必須用死來償還,但正是在這樣的一個部落,莎賓娜贏得了很多兄弟姐妹。 十七歲,莎賓娜˙庫格勒被送回瑞士一間寄宿學校就讀。這如同一次可怕的切割,「在這裡我才學會害怕,」置身現代城市,她必須重新學習如何購物、如何向人問候、如何穿越馬路……。如今,她似乎完全適應了,甚至已成為文明社會所謂的經濟學家。但她卻思鄉情切,對叢林深處的家的渴望,不停燒灼著她,她開始問自己:我到底是誰,是法虞人?還是歐洲人? 什麼是文明?原始的定義又如何?這是一個文明人進入原始部落的故事,也是一個原始人進入文明世界的故事。作者用她獨特的生命經驗與故事,為我們對文化的想像插上了翅膀,讓我們對現代生活有了更多的檢視角度。 ◆本書為真實故事,卻如同小說般離奇,2005年3月中在德國出版,立即引爆話題,上市首月狂銷近20萬冊,與《達文西密碼》各自雄踞小說、非小說類暢銷榜第一名。 ◆已售出英、美、法、荷蘭、波蘭、匈牙利、義大利、捷克、日、韓等10多國版權。 ◆書中約有80張精采特殊的圖片,專屬網頁http://www.dschungelkind.de/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