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心臟是否在「期盼」中噗嗵亂跳?你的胃是否因「緊張」而打結緊縮?你戀「愛」了嗎?感到「惱怒」?你對本書「好奇」嗎?報告時「坐立難安」?因為「來客焦慮」而心急難耐?或因「思鄉感」的不自在而頭暈目眩?情緒總是難以捉摸與無法名狀的,即使在理智清明的時刻,情緒純粹或混雜的程度、微妙的轉折,以及變化萬千的偽裝型態,讓我們多半時候都受制於情緒、不由自主被掌控。因此,唯有藉著關注感受、捕捉情緒,才能真正了解自己與他人。本書從大量神經心理領域的科學報告、歷史文獻、文藝作品、流行文化和音樂等,蒐羅了大量對情緒的描述和定義,揭露人類探索情緒的歷程。從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斯、探險家達爾文、維多利亞時代到佛洛伊德,都指出情緒化身為人類潛意識的動能,穿梭在意識中,在在影響我們的價值觀與行為,因此他們對情緒的關注,除了為精神治療、心理輔導和人格研究領域帶來重大貢獻,也再現了人類演化意識中的深刻痕跡。
所有祕密都該分享出去,所有奇蹟都要接受質疑。女孩認為自己是魚,她住在「奇蹟博物館」裡。在這個地方,身體有殘疾的人是能賺大錢的展覽品,而她則是這場怪胎秀中最耀眼的主角:美人魚。不過她是個假貨――魚尾是假的,身上的鱗片是畫的,她長了蹼的藍色雙手,是因為浸在防水的墨汁裡。男孩認為命運是可以改變的。當母親因宗教引起的暴動被人殺死,他與父親決定離開家鄉烏克蘭,逃往紐約。只是,隨著時間過去,父親仍停留在過去的悲傷裡。他決定離開父親,改了美國名字。將過去完全拋下,再也沒有回頭。那樁慘絕人寰的火災發生時,女孩在哈德遜河游泳,意外撈起一名溺水女子;男孩接受了一個老者的委託,必須找到他在工廠工作、生死未卜的女兒。兩人因這場意外結識、相戀,挖掘出這場災難背後不為人知的真相。但真相都有代價,為此,他們必須賠上的是自由、愛情、還是生命?
「蟬鳴像下大雨一般的傾盆而下。」 沉潛、蟄伏經年,一旦現身登場,瞬間便使出壓倒性的一擊—— 是為了愛。為了榮譽。為了為所當為。 善描人生百態的日本第一小說家 日本千萬上班族的共鳴的劍豪小說! 導演 侯孝賢 《刺客聶隱娘》編劇 謝海盟 ——熱烈推薦 15歲的文四郎,原本無憂無慮的青少年時光,猶因著在河畔解救遭蛇吻的鄰家女孩阿福,緩緩萌生初戀的情愫,某日卻因為父親捲入權力鬥爭入獄、被處以「切腹」極刑,人生從此不再光明。 拖著父親的遺體,文四郎成了上位者貪婪慾望的犧牲品,並忍受村民的異樣眼光與譏諷,被迫離開心儀的女孩,也離開他的青春年少。在悲慘命運、不公現實與黯淡戀情的鍛鍊下,文四郎嚴守義理,掙扎茁壯,終於在劍術上獲得難得的成就。而藩國內部派系之爭明朗化、少時情人情為藩主寵妾,以及父親的犧牲,終究在文四郎成年後彼此交集——養兵千日、用在一時,文四郎如何完成父親的遺志、成全的女子,並效力於有益家鄉的勢力呢? 在拔刀的一瞬間之外,武士,只是個平凡、也有七情六慾的男人。 作者藤澤周平擅長透過出身卑微的武士,將小人物的喜怒哀樂刻畫得淋漓盡致,人、情、景清淡細膩卻糾結人心,即使發生在數百年前的武士世界,依舊引人共鳴。藤澤周平文無贅字,寫景清麗,寫人剔透,構思宏偉,具有獨特的美與魅力。
繼桌上型電腦、手提電腦、無線網路、手機之後,是必然的下一趨勢。(Internet of Things, IoT)「物聯網」在未來的世界裡,一切物件都會互相連結起來,帶來許多想像不到的方便和商機,但也帶來許多想像不到的犯罪手法,我們夾在科技瘋狂飛快進展及眾多手段厲害的罪犯之間,應該如何自保?前FBI未來趨勢家馬克.古德曼為我們解讀犯罪的未來,提出因應之道。你在悠閒地聽著音樂,突然聽到有人呼喚你小孩的名字,原來駭客把監視嬰兒的監控器轉為監看你們全家生活的工具,已有好長一段時間。出國旅遊期間,你拍照跟朋友分享美景,但小偷也在分析你的臉書貼文狀態,以此策畫何時侵入你家,從容偷竊,絲毫不擔心你會現身逮捕他。
與結縭六年、失蹤三年的丈夫再度攜手共遊, 重新了解,卻是在他死去之後── 甫在雜誌《文學界》連載即受到各大報關注,讚譽有加的感傷療癒之作。 三年前突然失蹤的丈夫優介回來了。如同三年前消失那般令人措手不及,瑞希幾乎無法相信眼前光景。優介回來了,卻已是鬼魂,他的身體早已被茫茫海底的螃蟹啃食精光。輪廓五官分明,會肚子餓,有體溫,下巴的鬍碴觸感真實得令人哽咽,卻終究只是靈魂。 為了和優介在一起,為了瞭解優介離開後經歷的事,瑞希隨著他踏上旅程,拜訪優介返家之前邂逅的人。一直放不下派報業的島影先生、經營餃子館的神內夫婦、在山中村鎮種著菸草的星谷一家。這些人認識的優介,是不是她從未觸及的那一面? 而,這趟兩個人的旅行,註定回程只會剩下一人。何處是傷痛的終點? 這趟岸邊之旅,雖然漫無目的,她卻始終不想要踏上終點。 這是一段回溯之旅,一段了解之旅,也是一段,放手之旅。 湯本香樹實將我們埋在心深處,不願觸碰的議題挖出,輕柔細膩地抽絲剝繭,以一種盡情沉浸悲傷的治療方式,搭配靜謐如詩歌般的文字,洗鍊出切開雲層的透明感。 本書特色 湯本香樹實本人談創作:「死亡與生存似乎有著相互承接的循環,我們從以前就在尋找著連結兩者的那條細細的道路吧。目前存活的世界也擁有如此的不確定和不可思議,因此我在寫這部作品時,覺得或許藉由描繪這條環繞著死亡的道路,就能夠描繪那個世界也說不定。」
2002挪威諾貝爾學院評選「百年最佳小說之一」 文藝評論家山本健吉:戰後日本文學巔峰之作 知名設計師 林小乙 操刀設計 全書日本和風手感紙印刷 ——2016全新校訂版•收錄2002年版知名作家劉黎兒精彩導讀 夜間,在鐮倉的所謂山澗深處,有時會聽見波濤聲。 信吾疑是海浪聲,其實是山音。 聲音停息之後,信吾陷入了恐懼中。莫非這預示著死期將至? 信吾本想冷靜地確認一下是風聲?濤聲?還是耳鳴?可又覺得怎麼會有這些聲音呢。 然而,他確實聽見了山音。 恍如魔鬼鳴山而過。 已過耳順之年的信吾,與妻子保子育有一子一女,並和兒子修一、媳婦菊子同住(夫妻倆膝下猶虛),已出嫁的女兒房子,則和丈夫相原育有二女。 表面上是事業成功、與妻子都算身體健康,一雙兒女也都成了家的幸福老先生,卻讓某夜的山之音擾亂了心緒——保子的姊姊臨終前,也聽見了山之音。莫非是什麼預兆? 不久:女兒房子因婚姻不睦,帶著兩個孩子回娘家,像逃難似的身上連錢都沒有;兒子修一在外頭有女人,信吾心疼媳婦菊子的處境,更沒料到菊子為了表明心意,偷偷跑去做了人工流產、捨棄自己和丈夫的孩子——父母對子女的婚姻生活,究竟應該負多大的責任呢? 《山之音》一共分為16篇,於1949至1954年間以短篇小說形式分別陸續發表。書中主要敘述信吾一家人的故事,包括父子、夫婦、翁媳、婆媳、姑嫂的錯綜複雜的關係,尤其是公公愛戀美麗媳婦的微妙心理,被擴大地描寫出來。 川端以其慣有的唯美詩質筆觸,細膩冷靜描繪二次大戰後日本家庭的灰暗氛圍,將戰後的世相、風格與現實凝聚在日本自古以來的悲哀愁緒中,展現了詩與戲劇中重疊意象的技巧。本書與同一時期所寫《千羽鶴》被認為是川端戰後的代表作品,也是戰後日本文學的巔峰。
港都人生,靠海而生 探訪十五位職人耆老,手繪五十幅岸邊街景 紀錄島嶼的身世,刻劃時代的面容 本書探訪十五位職人耆老,或在幫傭生活流轉,或從赤貧裡翻身,或是習得一身好手藝度過時代的風雨。他們見證了日治時期的市街,經歷二戰期間盟軍轟炸,一九五五年浙江大陳遷村,眼見一九六六年前鎮加工出口區成立,一九七五年的第二港口「破港」,一九八四年過港隧道啟用。這些變化牽動了港都的發展,無可避免地左右了時代裡的小人物。 從以養殖為業,由淺灘貝類撐起生計的小漁村,到吞吐國際貨櫃的大港,再以觀光為主力,以海鮮餵養假期的洶湧人潮。旗津——是高雄港無法忽略的一頁歷史。 沿著海岸線,走進港都,逐頁閱讀數十年的遷徙來去。登島上岸,踏入旗津,十五位職人匠師、地方耆老,從漁村到大港,自岸邊到深巷,他們窮盡畢生的技藝,說出與這個島嶼相遇分離的記憶。他們的生命故事,描繪了旗津的身世,刻劃港都自漁業至工業的發展歷史。 港都人生,靠海而生。蚵田曾是養活一大家子的生計來源,手工漁網與手繪漁旗曾因輝煌漁業而有過風風火火的年代。淺灘曾有豐厚肥美貝類,岸邊人家划著舢舨航行,彼時污染尚未入侵。然而一九七五年高雄港第二港口開通,以水道劃開旗津與小港間的聯繫,旗津成為孤島。岸邊風貌改變,港邊人家的生存方式也因此改變。原有依海而生的養殖漁業因工業發展而逐漸消失,在地居民則各尋出路,留下來的人繼續依海而生。時代的風吹向造船業,船廠與相關行業因應而生,跑船、造船、修船,精巧的螺絲,高度專業的手工螺旋槳,養活了多少港邊家庭。 數十年間,旗津餵養的人口除了世居的家族,還來自浙江大陳、彰化、澎湖、基隆、印尼等地,外地早成在地。他們在貧瘠的漁村找到生路,於蓬勃的大港站穩腳步。 回首過去時光,成為崩隙郭水發記憶裡的蚵田,莊師傅的手工漁網,柯師傅親手調配染料繪製的漁旗,遠渡重洋的印尼女子秋娥,蔡阿世的造船廠,客家阿貞的烤魷魚……本書深入探訪在地的耆老、職人與老店,見證聚落的興衰,聽他們與她們細數日本殖民下的童年,經歷二戰時期緊縮的物資與密集的空襲,凝結大時代歷史的大陳新村。見識越戰期間的美軍停泊,記憶中的沙子地,跟著遠洋漁船出發,迎接每艘進港的船隻……,每個小人物的生活,每位職人的精巧手藝,都是旗津的歷史,這片海岸線所承載哺育的討海人,不管是老在地新住民,歸鄉人異鄉客,都寫下了港都多樣的人生。
為了不失去所愛的人,她寧願活得像寄生蟲。 「她以寫作,做了自己的切片,做了母女關係的篩檢,她就是那個怪胎家庭羅曼史深處,受陰翳餵養而長大的女孩。」——楊佳嫻 「這些年來,我歷經休學、憂鬱症發作、自殺未遂、強制入院……現在雖然情況比較穩定了……但在金錢和情感方面,我依然在某種程度上依賴著父母,就像是一條寄生蟲。」——林蔚昀 詩人╱譯者林蔚昀首部散文著作。林蔚昀的媽媽是一位寄生蟲學家,這注定她的成長經驗和別人不一樣。別人的媽媽帶孩子去東京狄斯奈樂園,她的媽媽帶她去日本目黑寄生蟲館。別人的媽媽看到街上的狗屎是趕緊繞道並告訴小孩不要踩,她的媽媽則是像撿到寶一樣把它打包回家塞進冰箱準備第二天帶到學校去研究。別人的媽媽也許會誇讚他們好可愛,她的媽媽則是在女兒進入青春期後就不再誇讚她可愛,反而誇讚寄生蟲和蛆很可愛。 林蔚昀一直以為,媽媽只是興趣比較特殊,其餘和一般人沒有兩樣。直到媽媽在身體裡養起寄生蟲,引發家庭革命,她才意識到自己一點也不瞭解媽媽。 她以從小熟悉的寄生蟲為喻,寫下二十五則家族和個人的生命故事。帶著距離的幽默角度回顧生命最痛的傷疤,從台灣高中休學,赴英國留學再到波蘭生活,努力在異鄉尋找歸屬,最終以自己的方式重建人生。如實來寫的文字令人動容,一部從寄生到獨立的女性成長史。
我不確定過去的愛為何令人感到平淡。 直到嘗到了妳,想回去,也沒辦法了。 年輕、孤單的特芮絲在大都會紐約裡尋找劇場事業的開端,卻被困在一個百貨公司裡面當售貨小姐;同樣的,儘管身邊有著對她死心踏地的男友,她卻感到這份愛虛弱得可有可無,隨時可以揚棄…… 直到聖誕節前,特芮絲在百貨公司遇見了卡蘿——金髮高挑、正在為女兒挑選禮物的少婦——特芮絲的心像是被什麼觸動了,想要認識卡蘿的慾望無法遏抑,於是她寄了一張卡片出去;而卡蘿同樣出自難以形容的感動,與特芮絲相約見面,從此發展出讓她們自己都驚訝的關係:兩人終於明白,自己找到了真愛。 特芮絲的男朋友斷言她只是一時頭昏,而卡蘿的丈夫則請了私家偵探,蒐集妻子不適為人母的證據——她愛的是女人而非男人——想在離婚官司中取得女兒的監護權。 特芮絲與卡蘿毅然決定離開紐約,僅在彼此的陪伴下展開一趟公路之旅:旅程中,年輕的特芮絲經歷了所有戀人會面臨的考驗,從熱情、希望,到嫉妒、懷疑、困惑與絕望……當卡蘿不得不隻身回返紐約,並在法官的要求下暫停與特芮絲見面——難道嘗過了鹽之後,她們還能安於平淡無味嗎? 《鹽的代價》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不僅是女同志文學的早期代表作,也是同類型當中的經典創作,在上個世紀女性爭取自主意識的辛苦過程中產生巨大影響。這部作品也奠定了作者劃時代的地位:早在同性戀議題尚未能公開論述、出版之前,作者便以樂觀的語氣與誠摯的關懷寫下了這部作品,結局亦首度樹立了女同性戀者在小說中的正面形象。
唯一繁體中文攝影大家卡提耶-布列松傳記 他用50mm鏡頭拍攝 攝影史上永遠不可能忽略的人物 讓卡提耶-布列松的粉絲和追隨者重新認識這位傳奇人物非凡的著作。──出版人周刊 二十世紀是個動盪的時代,也是影像閱讀的新世紀。被譽為「現代新聞攝影之父」的卡提耶-布列松(亦之前台灣攝影界慣稱的布列松)為這個時代的影像樹立標竿,透過他的萊卡相機和50mm鏡頭,拍攝了西班牙共和黨人的悲劇命運、二戰勝利後巴黎的解放、甘地遇刺前幾小時的容顏,以及中國共產黨的勝利,卡提耶-布列松見證了時代的重大變革。 卡提耶-布列松是任何攝影者都無法忽略的大家。冷戰時代,他是第一位進入蘇聯採訪的攝影師,也是第一位在羅浮宮展出攝影作品的攝影家。他的攝影理論「決定性瞬間」更是影響一代又一代的攝影師。 雖然出生於家教良好的資產階級家庭,但卡提耶-布列松最痛恨的卻是金錢。父親希望他繼承家族紡織企業,他卻拿起相機在世界各地拍攝。在許多人對卡提耶-布列松的回憶中,他是個害羞腼腆的人,但穿梭在人群中拍攝時,他又是個大膽又完全忘我的攝影家。 卡提耶-布列松早年的志願是當一名畫家,習畫多年,即使後來成為一名新聞攝影師,卡提耶-布列松的作品依然講究嚴謹的構圖。在教會學校時期,卡提耶-布列松總是和他的環境格格不入,沉迷於閱讀被視為叛經離道的小說和詩歌,完全被現代派詩人波特萊爾所征服。繪畫和詩歌是卡提耶-布列松攝影的兩大元素,完美的構圖、詩人的敏銳,以及時代見證,造就了雋永的作品。 一九四七年,卡提耶-布列松和好友戰地攝影家卡帕等五人成立了馬格蘭攝影通訊社,推動攝影記者擁有底片著作權,可以自由販售作品,讓攝影師獨立於雜誌、報社,從此改變了攝影記者的職業生態。至今,馬格蘭攝影通訊社依然是新聞攝影的權威機構。 卡提耶-布列松很少談論自己的作品,又是個很注重隱私的人,因此他的生平和創作根源一直不為世人所熟知。由於本書作者和卡提耶-布列松長時間接觸,卡提耶-布列松漸漸變得無話不談,甚至開放他的檔案室供作者參觀。本書詳盡回顧了卡提耶-布列松一生的重要轉捩點,讓你一探這位世紀巨人的內心深處和創作歷程:他遇到了什麼人?他從繪畫和詩歌中得到什麼啟發?這些經典照片背後又有什麼拍攝故事? 書中收錄多張卡提耶-布列松經典作品,在解讀重要攝影家的同時,看到一個世紀的重大瞬間。
☆全新譯本 ☆冷靜與熱情:真愛的2種對比面貌x封面的2集對比彩調 「我知道的一些幸福婚姻都是理性的結合。」 「可是,一旦被人漠視的感情甦醒了,理性婚姻的幸福就會煙消雲散。」 安娜•卡列尼娜接到哥哥的來信,風塵僕僕地趕到莫斯科:奧勃朗斯基因為偷吃家庭教師,讓妻子多莉發現了,安穩的婚姻生活一下陷入危機;然而原本家庭幸福、與丈夫育有一子的少婦安娜,卻因為在車站遇上年輕俊美的軍官渥倫斯基——兩人幾乎是一見鍾情——心湖再也無法平靜。 與此同時,多莉的妹妹吉媞拒絕了有為青年列文的求婚,以為自己的幸福未來便是熱烈追求她的渥倫斯基,怎料年輕軍官竟是花花公子,一聲不響地追隨姊夫的妹妹安娜去了聖彼得堡,又羞又忿的吉媞自此一病不起…… 這一切會有什麼結果,他不知道,也不去想它。他只覺得,他以前所有馳心旁騖的精力,現在終於集中起來,拚命追求一個美妙的目標。他為此感到幸福。他只知道,他對她說了真話,她在哪裡他就奔向哪裡,他一生的幸福、生活的唯一真諦就是看到她,聽到她的聲音。 渥倫斯基從沒認真考慮過婚姻,直到他遇見了安娜,「我們不是做朋友,這您自己也知道。我們要做天下最幸福的人,或者成為最不幸的人,這得由您來決定。」熱烈的愛令安娜無法自拔,理性的婚姻戰勝不了感情;而一心嚮往婚姻、只願接受吉媞作為妻子的列文,則在難堪的拒絕後,重新感到了希望。 ☆ 幸福的家庭無不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 ——時至今日,這句話仍不減其真實。 安娜•卡列尼娜完稿於1877年,1875年1月開始連載於《俄羅斯公報》上。小說甫發表就引發熱烈討論。托爾斯泰的堂姑母亞歷山德拉•安德列耶芙娜•托爾斯泰亞曾寫道:「《安娜•卡列尼娜》的每個篇章都轟動了整個社會,引起熱烈爭論,毀譽參半、褒貶不一,像議論的是他們的切身問題一樣。」作品共分八章,開場白「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Все счастливые семьи похожи друг на друга, каждая несчастливая семья несчастлива по-своему.),是托氏對婚姻和家庭的悟言。 故事以雙線進行,一為安娜,一為列文。托爾斯泰以兩人為軸,描寫出不同的婚姻和家庭生活,更進一步則寫出當時俄國政治、宗教與農事景象。
☆全新譯本 ☆冷靜與熱情:真愛的2種對比面貌x封面的2集對比彩調 「要是他不再愛我,那該怎麼辦?」 好像只要她穿上一套更合適的服裝、梳一個更合適的髮型, 變心的他又會重新愛上她。 安娜與渥倫斯基生下愛的結晶,儘管分娩時差點死於難產,卻也因此獲得丈夫卡列寧的寬恕、答應放她自由;生產後的安娜與渥倫斯基帶著女兒出國度假,卻始終心繫留在丈夫身邊的兒子。 當安娜為著兒子謝廖沙的生日趕回彼得堡,才難堪地正視自己被整個上流社會排拒在外的事實——她沒有資格、也不應該見自己的兒子。她沒有資格、也不應該參與任何社交活動:沒有人願意與她交遊、接待她,硬要公開露面的下場只有冷眼、嘲諷及羞辱。 憂心的渥倫斯基不僅無法安撫情人,也開始害怕起喜怒無常的安娜;而無法接近兒子、也不能因誠實追求愛情而被社會寬恕、接受的安娜,則被心中的憎恨與慾望之火吞噬,慢慢踏上無法回頭的崩潰之路。 「相反的,我卻為失去這種自由而感到高興。」 在獨身時,旁觀他人的夫妻生活, 看到別人操勞、爭吵、吃醋,他只會蔑視地暗笑。 那時他認定,他未來的夫妻生活中不僅不會出現任何類似的情況…… 情況突然變了,他和吉媞的生活不僅毫無特色, 而且恰恰相反,完全由那些雞毛蒜皮的家庭瑣事所組成。 列文終於娶得意中人,然而家庭生活並不似他的幻想:他時時都有一種感覺,彷彿原先他在岸上觀賞在湖面上順利平穩航行的小舟,現在則親自坐到這艘小船上。他意識到,光是不搖晃地、坐得穩穩的還不夠,還要時刻不忘地去考慮該駛往哪兒:腳下是水,必須划船。不習慣划槳的雙手會感到疼痛,這活兒看起來挺輕鬆,而做起來雖說很開心,也很吃力。 當接到哥哥臨終的消息,吉媞堅持要跟他一起去看大伯——起初,列文以為妻子只是怕一個人待在家裡寂寞,直到抵達哥哥寄居的破爛旅社,他才發現一個女人願意、以及能夠為一個臨終病人做到哪些他從未想過的照料。兩人的婚姻生活也在瑣碎的吵吵鬧鬧中漸漸磨合,讓兩家人變成一大家人,也使列文重新認識到生活及工作的意義。 ☆ 幸福的家庭無不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 ——時至今日,這句話仍不減其真實。 安娜•卡列尼娜完稿於1877年,1875年1月開始連載於《俄羅斯公報》上。小說甫發表就引發熱烈討論。托爾斯泰的堂姑母亞歷山德拉•安德列耶芙娜•托爾斯泰亞曾寫道:「《安娜•卡列尼娜》的每個篇章都轟動了整個社會,引起熱烈爭論,毀譽參半、褒貶不一,像議論的是他們的切身問題一樣。」作品共分八章,開場白「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Все счастливые семьи похожи друг на друга, каждая несчастливая семья несчастлива по-своему.),是托氏對婚姻和家庭的悟言。 故事以雙線進行,一為安娜,一為列文。托爾斯泰以兩人為軸,描寫出不同的婚姻和家庭生活,更進一步則寫出當時俄國政治、宗教與農事景象。
2001年,新世紀的第一年,不是為了攻打特洛伊城,也不是因為電腦病毒,木馬這次是為了閱讀而存在。新世紀的木馬,這次要推動新新文藝復興運動,從文學、藝術與建築的領域出發,成為兼具深度與廣度的知識傳遞者,接著並計畫將出版觸角延伸至百科圖鑑、圖文漫畫、偵探推理、類型閱讀...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