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會覺得,自己是外來者嗎? 我無時無刻都這麼覺得。 你那時候為什麼不回去呢? 這是要怎麼回去?我已經回不去了。 你會想家嗎? 不,我不想家。 那麼這裡呢?你現在身處的這裡呢?會不會是你的家? 根到底是什麼,代表什麼意義, 對我們這種漂流者來說,並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他來自臺灣,流轉於慕尼黑與柏林,分不清楚哪裡是異鄉、哪裡是故鄉。 他在每封信裡都問「你什麼時候會再來?」卻不敢期待任何回覆。 她是外事局的麥亞女士,曾經奔放的靈魂如今困在龐大的身軀裡。 她總是看起來很疲倦,覺得來跟她約談申請居留的人也全都看起來很疲倦。 他們是來自白俄羅斯的移民家庭, 父、母、子三人都沿著擦槍走火的引爆邊緣提心吊膽地行走,誰都不能更靠近誰。 他們困在各自的等候室裡,無法前進,也回不了頭。 直到如一座座漂流的孤島,在同一片汪洋輕輕相遇。 不同國家種族的人在外事局等候室交會。他們來到異國的動機不同,有些人為了尋求新的生活與新的家;有些人為了想要回家而暫時停留在這陌生的地方;有些人則是為了離開而離開。他們來到等候室的共同目的是拿到合法的居留許可。他們等待,從這個等候室又去到簽證辦公室,一個人進去,另一個人接著再進去。他們不是檔案,卻跟檔案一般讓人挑來揀去。離開外事局這些人便各自散落在這個城市的任何可能隅落,或許還會重逢,大多時候不。每個人困守在自己的人生,遮蔽了眼耳鼻舌,相遇也不察彼此。 一個臺灣男人,他模糊躊躇的人生脈絡在外事局的等候室形成一個節點,與不同國家種族的其他人產生交集,他們分別延伸不同又共通的故事: 臺灣男人一直想要離開,可是不確定何去何從,很多時候沉默著。他的沉默是一種堅守、不知等待什麼的等待,他以那種固執的姿態自絕於他人。異國的生活本身,還有他遭遇的許多人,都讓他不能只待在自己的沉默世界裡,而逐漸與其他人的人生互相產生影響:他遇見喚作克里斯提昂的男孩,和喚作克里斯汀娜的女孩建立友誼,跟名字是瑪麗亞但是他不知道她們叫瑪麗亞的女人有所關聯。 名字是瑪麗亞的女人們過著夢與現實歪斜行進的雙重人生,她們的夢裡還有更多的瑪麗亞。那些朦朧潛伏的夢說出了她們的憧憬與不遂的夢想,想要離開卻沒有真的離開的事實。即使離開也不知道要去哪裡,還是為了回家。她們的生活已經將她們固著在一個僵硬的姿勢,連做夢都太疲倦。 他們不在這裡也不在那裡,他們在這裡與那裡之間,等候著,躑躅著。 《等候室》從三個迥異的角度切入異鄉人的掙扎,來自臺灣的徐明彰或許算是這個故事的主線,主要場景則是柏林外事局。我們跟著徐明彰到外事局申辦簽證,遇上冷酷的簽證官麥亞女士,也跟著徐明彰一起找房子,最後落腳在來自白俄的三口之家,這三組角色分別代表外來移民以及本地人,走在各自獨立但偶有交集的軌道上。 無論是否身處異鄉,徐明彰、麥亞女士和瑪麗亞太太都在掙扎著找出自己的位置。徐明彰像是找不到落點的蒲公英種子,離異後把他獨自一人留在德國的妻子、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是他永恆的課題。現實生活讓麥亞女士的靈魂麻痺,困在過去與現在的自我衝突中。瑪利亞太太隨著丈夫來到柏林,她的心不曾離開故鄉,卻深陷緊張的家庭關係與身為次等移民的悲哀。在融入的過程中,他們也各自找到與自己和好的解答。
善遞饅頭,sentimental諧音:傷感,剛好是整本詩的伏流。 此為孫梓評第四本詩集,收錄2003年至2012年詩作集結,以流年編排,有別於上一冊《你不在那兒》的短詩型式,啣接自《法蘭克學派》後的長、短詩作,短僅三行,長則百行。藉由偶爾凜冽,偶爾幽默,有時敘事,有時寫生的殊異風格,暴露不知如何對他人訴說的心室風景。細究傷感之所從來,並非因為時間流逝,而是,日子總不可避免地逝去了,在那當然之中,是否也有什麼原可避免的傷害靜靜發生? 好好過日子,就像「善遞饅頭」。 封面構成: 一人一鳥佇立於削尖的石頭,此圖名為:sentimental。石頭穩定堅固,底座被削尖的石頭彷彿開了堅固一個玩笑。唯有時間的風化才能造成石頭的變形,所以影射出本書為「時間」主體的作品。人與鳥的佇立,說明了關係,互相凝視或互不凝視,感傷總不免來自關係的牽制。
You are in the future now… 是不是所有沉積在過往時間中的不起眼的小事件 都是指向虛無未來的某種符號? 台北,南陽街,「南方小羊牧場」,所有來這裡補習的人,期許自己變成「什麼樣」的人,愛情好飄渺,青春好寂寞,還沒有變什麼樣的人之前,似乎什麼都不是。「南方小羊牧場」更大的範圍來說,它是台北生活的隱喻,從此出發開始進行時間及空間的旅行。 侯季然拍的,都是自己「寫」出來的電影,主題多以城市記憶與愛情相關,他的出生地台北,一直是創作靈感的出發及抵達。 從「這個城市」到「那個城市」,沿途的備忘錄總是太少,故名:《太少的備忘錄》,本書為侯季然第一本文字創作集,集結自由副刊「藏書票」及台灣電影筆記網站「我口袋裡的電影」專欄作品等四十餘篇,並收錄《南方小羊牧場》、《有一天》、《我的747》電影故事。 原著改編電影「南方小羊牧場」 11.9上映 ※書腰附贈早場優惠卷※隨書附贈電影海報※ 當遺失愛情的男孩遇到等待愛情的女孩 柯震東 簡嫚書 郭書瑤主演
阿嬤是哈日族、爸媽說台語客語,我在學校學習字正腔圓的中文、製作「保密防諜」海報,高唱「打倒倭寇、反共產」,私下埋首日本漫畫、崇拜歌仔戲明星……。美麗之島,FORMOSE,在錯綜複雜的歷史底下,混血的青春,身影扭曲形變、成長的歷程荒謬矛盾。漫畫家林莉菁如是憶往,以小女孩的眼光,看當時的台灣戒嚴、威權教育、升學主義、社會解嚴、賄選亂象……;與成人的自己對談,看龐大的國家機器如何影響著微小的個人認知,意識形態如何左右著價值判斷。人物造型簡單,行文誠實、犀利;電影般的分鏡、小說式的節奏,被法國出版社喻為「圖像小說」(Le roman graphique),介於小說與漫畫之間,由圖像強化故事的進行。但更多卡通式的黑色幽默,也只有在地的我們才懂得。
一滴鮮血換一個字。一段禁錮的歲月換一刻自由發言的民主時光。 一九九0年代政治禁書,公開解密。 那是一段壓抑且血腥的歷史。就像被藏匿於暗處突然伸出的手緊抓住脖子,無法逃脫,無力抵抗。 只能任由呼吸在恐懼與恍惚的意識中,漸漸變得微弱。 那個黑暗的年代,是林文義小說寫作的原點。 本書為林文義首部小說作品,書中的九篇小說皆具有強烈的政治及反抗意識,如〈轉折〉即是講述美麗島事件,由於省籍和政治立場不同,兩位報社記者有截然不同的升遷命運;〈灰鼠色〉則描寫二二八事件後,藝術家不敢再歌頌人民勞動的光輝,畫作都蒙上一層灰舊的陰影;被當局列為黑名單無法回台,憤慨激動卻無能為力的〈鮭魚的故鄉〉和〈返鄉之日〉;隱射高官殘暴屠殺台灣人的〈將軍之死〉;以及走過政治傷痛,時間雖沖淡了後代人的歷史記憶,但對土地的感情仍透過血脈相承下去的〈台灣水牛〉與〈阿公,海漲囉〉……。 1990年出版時,因內容具強烈政治隱射而遭禁書。無論是其出版背景或小說本身,皆為台灣民主化歷程重要的紀錄。追求民主的漫漫長路,不屈不撓的台灣人就像書中所描寫的鮭魚:「一群又一群的鮭魚,逆著急湍的水流,拚命也要返回它們出生的源頭;鱗片脫落,沾滿鮮血的傷口,鮭魚,無論生死,一定要返鄉!」 本書特色: 無論是敘述或故事情節,皆十分節制而不濫情。輕淡簡約的文字,與血跡斑斑的歷史形成強烈反差,更造成一股令人心痛不已的力量。 書中九篇小說皆以現實人物為雛形,如〈鮭魚的故鄉〉寫陳芳明伉儷,〈風雪的底層〉寫葉島蕾,〈返鄉之日〉寫許信良,〈將軍之夜〉寫彭孟緝,〈水牛群像〉寫黃土水……等。不僅小說人物形象立體鮮明,同時也為這群政治受難者留下了時代的紀錄,建構台灣人共同的歷史記憶。
男人的多情心事,按捺在心口難開。 文學地質學概念之展現 小說家羅位育以彷彿攝影機剪輯的敘事鏡頭,帶領讀者從不同角度揭開、拆解,多情男人心中不可告人的祕密。 本書精選羅位育十四則短篇小說,敘事者皆是以男性眼光出發,周旋於女人身邊的各種多情故事。篇與篇有時互相呼應,有時互相延續,彷彿系列之作。如〈求之不得的美麗回光〉與〈路人〉,即是男主角成則面對似前女友似曖昧對象的阿咩,與現任男友漸趨穩定的情感糾結,深怕自己有一天會成為阿咩生命中的路人,十分重視和阿咩片斷的相處時光;又如〈為了抒情的緣故〉與〈我不是第一個知道的〉中,成則在女友靳尚和其好姊妹陳祖寧之間暗藏的三角關係,和女友靳尚吵架冷戰,成則百般想修補與挽回,但當曾互有好感的陳祖寧結婚消息傳出,成則非首位知曉者,心中又冒出一團失落、疼痛、嫉妒、嚥不下的複雜情緒;而在〈盆地男女〉又推翻了成則與陳祖寧的認識經過……。十四篇小說,彷彿十四部不同的攝影機,充滿重疊、延續、甚至歧異的各種可能,讓我們得以看見故事的各種面向,以及人生的百般樣態。 *本書特色: 文字腔調具老式風格,優美而雅致。敘事時空切換迅速頻繁,現代主義小說技法高超,宛如電影蒙太奇剪接手法,使 得微火般的靈光在跳躍的場景中自然流淌而出。新作與舊作交叉參雜,以文學展現地質學的概念,讓不同元素透過時 間交疊而彼此滲透、浮現,進而衍生出新的意義。
思考、觀察臺灣自然書寫必然通過的一條路徑…….. 當代臺灣自然書寫已然被視為「文學體系」中重要的一脈, 知名的自然書寫者作品, 在文學史上普遍獲得正面的評價。 吳明益從第一次純為自然所眩迷的經驗開始, 十多年來縱身投入,並走過臺灣重要自然寫作者的觀察現場, 藉由分析個別作家的書寫模式, 邀請你一同認識臺灣文學史上無可取代的重要風景。 ◎關於《臺灣自然書寫的作家論 1980~2002:以書寫解放自然 BOOK 2》 1983年,韓韓與馬以工共同出版了《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可說是臺灣自然書寫(nature writing)的濫觴。之後的20餘年,其開始蓬勃發展,如同飲食文學、旅遊文學、同志文學等一般,成為臺灣文學譜系中的重要分支,但對於自然書寫,大家仍存有一個模糊的定論和想像。因此臺灣文學史上,第一套完整論述臺灣自然書寫的經典著作於焉而生。 吳明益「以書寫解放自然」系列論述,2012年1月三冊同時登場,可依讀者興趣閱讀和蒐藏。BOOK 2《臺灣自然書寫的作家論 1980~2002》,是一部「不只是論述」的論述專書,讀者閱讀的將不只是靜態的論述評論而已,更可感受到的是一股認真、浪漫與熱切的行動力量。 誠如作者於修訂版總序所言:「論述讓我思考環境各個層面的議題時都充滿痛苦,這種痛苦在某些時刻,回過頭去提醒我感受生態之美的迷人與快樂。這麼多年來,我仍在書本與野地受著自然的教育,這系列的寫作,不只是為了學院裡的讀者,也為學院外的讀者。因此,我可以很肯定地說,只要活著,我會繼續痛苦並快樂著地思維下去。」 ◎重現自然書寫經典鉅作 「以書寫解放自然」系列BOOK 2為2003年作者到花蓮任教後一年出版的論文集,已成為學界討論臺灣自然書寫的重要著作之一。9年後重新出版修訂版,因此別具紀念價值,可說是作者十年來進入自然導向文學思維領域的開始與代表著作。 在本書中,作者探討自然書寫領域中的重要代表議題及人物,先從「環境議題報導」及「簡樸生活文學」介紹相關作家,接著帶出八位以自然書寫為主的作家,先回顧其寫作特色、歷程演進,闡述並評析其作品,及風格走向的變化,搜羅範圍廣泛,是想了解自然書寫作家的必讀書籍。
有關默默守護的全新短篇小說;舉重若輕,暖暖環抱的祕密故事 十個互涉的短篇小說,九個孩子的成長故事, 都與天橋和天橋上的魔術師,或某個魔幻時刻有關……。 「當我問到他們記不記得天橋上的魔術師的時候,有些人完全忘記了,還問:『天橋上真有一個魔術師嗎?』當然也有些人記得,這讓我鬆了一口氣。那魔術師的存在,對我而言就像是某種意識上的天橋的存在。沒有魔術師就沒有天橋,沒有天橋,商場就斷了,就不成商場了。 故事並不全然是記憶,記憶比較像是易碎品或某種該被依戀的東西,但故事不是。故事是黏土,是從記憶不在的地方長出來的,故事聽完一個就該換下一個,而且故事會決定說故事的人該怎麼說它們。記憶只要注意貯存的形式就行了,它們不需要被說出來。只有記憶聯合了失憶的部分,變身為故事才值得一說。」 ──吳明益,〈雨豆樹下的魔術師〉 ◎有關默默守護、始終暖暖環抱的祕密故事 吳明益透過九個商場孩子的敘事,用十段像極你我身旁的故事,描寫不同的角色的偶然遭遇:有的是鞋店的小孩、有的是作家、有的是鎖匠、有的是裝潢工頭。看起來似無任何關連的故事,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圍繞著中華商場上的天橋,以及天橋上的魔術師。 ◎從過去獲得對未來的救贖 這本短篇小說集敘述的,不只是以八○年代中華商場為時空背景的故事,也並非為了遙想過去的回憶;而是每段故事中的人物,皆從過去的記憶裡找尋對現實的救贖。作者或許想傳達的是,孩子會經過許多傷害性的事物,才漸漸得以長大(或永遠受傷),而這些記憶將成為他們人生中重要的場景,不再因任何理由而消逝,彷彿某種魔術時刻。
一位父親的信,演示百年家族的立世之道 堅定溫柔的父愛,超越時代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模範父親指南‧經典教育文本 父母在親子教養中的角色分配,似乎總是母親多於父親。 傳統上父親似乎總是要威嚴、扮演「黑臉」,比較不善於表達對子女的關愛、思念之情。梁啟超則不然,他對子女的「愛」是形諸筆墨的,用「筆鋒常帶感情」來描述他的家書真是再恰當不過了。 在家書中,他對子女說:「你們須知你爹爹是最富於情感的人,對於你們的愛情,十二分熱烈。」這種「十二分熱烈」的「愛情」,散見於他書寫給子女的家書。梁啟超以「寶貝」來稱呼他的子女,如:大寶貝(長女思順)、小寶貝莊莊(次女思莊),有時則稱「大大小小的一群孩子們」,每封書信皆蘊含濃濃的父愛,與深明通達的思想。 本書內容是從梁啟超親手書寫的數十萬字家書中遴選、編輯而成。梁啟超先生非常細緻地掌握每個孩子的特點,因材施教,對每位子女都有周到的考慮和安排,從學業、人生、情感到健康與理財觀念,細細叮嚀,反覆討論,以自己努力生活的身影與愛,為孩子建立信心,既有生命大方向感,又有生活細膩感的胸懷。 梁啟超家書精選 「凡做學問總要『猛火熬』和『慢火燉』兩種工作循環交互著用去。在慢火燉的時候才能令所熬的起消化作用融洽而實有諸己。 「爹爹雖然是摯愛你們,卻從不肯姑息溺愛,常常盼望你們在苦困危險中把人格能磨練出來。」 「天下事業無所謂大小,只要在自己責任內盡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 「人生之旅,歷途甚長,所爭決不在一年半月,萬不可因此著急失望,招精神上之萎葨。汝生平處境太順,小挫折正磨練德性之好機會。」 「未能立進大學,這有什麼要緊,『求學問不是求文憑』,總要把牆基越築得厚越好。」 「將來成就如何,現在想它則甚?著急它則甚?一面不可驕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性弱自餒,盡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裡是哪裡,如此則可以無入而不自得,而於社會亦總有多少貢獻。」 「大抵凡關於個人利害的事只是『隨緣』最好。」 「我有極通達、極健強、極偉大的人生觀,無論何種境遇,常常是快樂的。」
她的記憶,那些台南舊事,我們曾有過的時光迴影;刻劃十年,所有情深意摯,盡皆融化在這方字紙裡。 《家族記憶》歷經十年的寫作與醞釀,從台南仁德的小村落保安,藉由家族的各個成員開始向外延展,或甜,或苦或酸澀。從人物,氣味到時光的描寫,重現了七○年代到八○年代,台灣的時光縮影與人物的流風餘韻。而這不但是最真真切切的土地文學,更是行筆細膩,感人至深的記憶書寫,也是一份最珍貴的禮物。 「黃小黛這本散文集,是記憶之書,是童年往事,是台南舊情,也是人物誌、浮世繪。從我家寫到別人家,從食物大小吃寫到成長經驗大小事,家族血緣,世間情緣,人與人之間的牽掛、爭執、諒解與瞭解,交織成動人的記憶書寫。」─果子離‧作家 有多久沒有因為一本書而感動?歲月靜好,一部屬於人物、時光與回憶的輪旋曲;繼《散步阮台南》之後,黃小黛再一深情力作。
Loading...